文|弥小木
牵动人心的胡某宇,结果令人唏嘘。不管真相如何,胡某宇表现出的抑郁情绪不容忽视。《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里,提供了一份数据: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有24.6%。《少年抑郁症》里,将这份数据用更直白的数字解读“几乎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可能抑郁”。
也许,抑郁离我们的孩子没那么遥远。
陷入抑郁情绪的孩子们,可能很早就给出了信号,但父母一直没有准确理解孩子给出的信号,就像胡某宇一样。不是每一位父母,都能对孩子的情绪,做到精准理解与关注。
法国临床心理学家马克-安德烈·迪富尔,从事创伤和压力援助工作近25年,提出了“预防计划”的说法。马克-安德烈·迪富尔说的“预防计划”,其实是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们赋能。
赋予孩子怎样的能力?精神科医生丹尼尔 · J. 西格尔与心理咨询师蒂娜 · 佩恩 · 布莱森,在《高质量陪伴》里,是这样说的“父母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孩子提供有保障感的深刻体验,让孩子最终能够自己找到保障感。”
这种“保障感”,或许也可以理解为心理的“能量补给站”。父母只能陪伴孩子一段人生旅程,教给孩子幸福的能力,未来他们才能更好地独自面对。
具体的,我们可以做什么?《高质量陪伴》里,给了意见“可以教给孩子类似的内观技巧,为他们赋能,让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心理能力来重获保障感,即使你不在身边的时候也一样。”
增强心理能量的方式有很多,马克-安德烈·迪富尔在《允许自己不快乐》中,提供了几种方式,其中有提到“自己动手”这件事。比如画画、收拾花园,等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上,都有助于改善心理健康,在这个过程中,还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可以增强心理能量,又是“自己动手”的事情中,还有一个——摄影。尤其是走在路上,不经意间抬头看天空,一朵云、一只鸟,配上夕阳美景,总会让人忍不住拿出手机将画面定格。这样的次数多了,每次看到心动的,我家孩子都会催着我赶紧拿出手机。
现在,更多的是孩子们提醒我拿出手机,自己来拍照。在拍的过程中,孩子们发现,因为受限于拍摄技术,有时候并不能将想要的画面拍下。
因而,在看到这本《摄影,孩子也能玩》,很欣喜。这本,不就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制的吗?
《摄影,孩子也能玩》,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摄影专业硕士亨利·卡罗尔所写。翻开这本书,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很有收获。
20招即刻上手的方法
市面上讲摄影的书,基本上是面对成人。殊不知,面对镜头的孩子们,有几个是配合的。有时孩子们更愿意拿起手机,给大人、给眼前的世界拍照。
《摄影,孩子也能玩》,介绍了20招摄影大师常用的拍照技巧,看完孩子立马就能实操。比如“侦探大发现”,拍摄家人放置物品的照片,然后说说家人的生活习惯。
喜欢美食的孩子们,怎么能错过“美食也疯狂”,学习下怎样拍出不一样的食物。
哦,对,这招“看山不是山”,孩子们一向在行。现实中,往往是孩子们看出来像什么,大人还一脸懵。这时候,孩子们不妨拿出手机,把眼前看出来的形象拍下,让大人回头细细观赏。
《摄影,孩子也能玩》里的每一个拍摄技巧,看起来都很简单好操作。悄悄说一句,这些技巧,作为老母亲看了也很受用。看完后,试试?试试!
一点点拨,看懂照片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摄影的门道,要是没人点拨,外行人(比如我)真看不出什么。《摄影,孩子也能玩》,在讲20招摄影技巧的时候,会将大师的摄影作品,直观地展示出来。配上文字的解说,看似平平无奇的一张照片,原来藏着这么多值得学习的技巧。比如这张《豆子》
欣赏的是照片的色彩。
又比如这组《办公室罗曼史》,体会的是光线的强硬。
除了对照片的解说,书中还介绍了非常实用的摄影知识。
摄影小课堂,让摄影更专业
如果说20招摄影技巧,能让孩子立马感受到摄影的乐趣。那么书中“摄影小课堂”介绍的知识,则能让孩子的摄影技能更上一个层次。
作家台奥多尔·冯塔纳说“人们只会注意到自己所了解的东西”,纵观摄影大师拍出的作品,离不开他们“所了解的东西”。这些“所了解的东西”,少不了“摄影知识”。
《摄影,孩子也能玩》的摄影知识有哪些?关于构图方法
光的知识
有了这些摄影必备知识,相信孩子们拍起照来,会更得心应手。
写在结尾的话
有时候我们想不明白,为什么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少。原因在哪?细究起来有很多因素。但不管怎样,给孩子们的幸福赋能,让他们有能力看见幸福,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
孩子们学一点摄影技巧,享受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存在于生活细节中的幸福。当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时,不妨拿出来看看,感受曾经有过的、真切的幸福。
摄影,让人感到幸福,尤其是那些用心的作品。被《泰晤士报》称为世界上最幸福的迈克·维金说:回忆中最美好的部分是制造它的时候。
孩子们,跟着《摄影,孩子也能玩》,拿起手机,拍下属于你们的幸福时刻吧!
我是弥小木,一位真诚的阅读分享者,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