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凡-思无邪 随笔:生存的谋略——读《世说新语》有感(二)

在《世说新语-德行》第14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王祥事后母朱夫人甚谨。家有一李树,结子殊好,母恒使守之。时风雨忽至,祥抱树而泣。祥尝在别床眠,母自往闇斫之。值祥私起,空斫得被。既还,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请死。母于是感悟,爱之如己子。”

以上引文讲了两件事:其一,后母让王祥守护李树,但因遇狂风骤雨,他怕李树遭了殃,后母吃不到李子,所以他大哭。可见其孝顺、厚道。

又引《晋阳秋》记载,隆冬冰封,后母要吃活魚,王祥解下衣服,用力敲冰捉鱼。后来有一小块地方冰融开了,有鱼游出来,王祥就捉到了鱼。

后来这一故事便演化成了元朝的《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的故事就显得迂腐和思想僵化了。

其二,文中讲到,在王祥得知后母半夜杀他不成,就主动请求后母杀了他。一般我们都认为这在古代是一种大“孝”的行为,当然也显得特愚昧。笔者以为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在古代中国“孝”是一种深入人们骨髓的思想观念,“百善孝为先”,许多官员的举荐提拔都会考察其人品孝道。所以,王祥后来在曹魏时期官至司农、司空、太尉,到了西晋又担任太保,不是没有原因的。

然而以上表述主要从道德的视角考虑,如果从人性的角度考察毕竟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君主专制的社会里,“天、地、君、亲、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尤其是在王氏这样的高门世族。而当时的子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那么家族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笔者以为王祥的“请死”既是一种受儒家“孝”道思想影响的“高尚”行为,也是一种人心和人性深处的无奈选择。

但到这里问题并没有彻底结束,笔者以为还有第三种可能:即王祥深知其后母要置他于死地,那他就主动“请死”,不管结果如何,他王祥都可以得到一个大“孝”的美誉,至于后母她敢不敢承担杀死继子的恶名呢?要知道当时的人是非常注重“孝”道的美名的,尤其是世族。因为世族本身就与朝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加上“孝”道的美名,将来必然会被举荐做官。

反观朱夫人虽是王祥的后母,却对王祥并没做到视如己出而善待之。但如将继子处死,必竟乱了儒家的纲常,成为众矢之的。反之,容下这个孝子,将来还能享受他的孝心,何乐而不为呢?可见,王祥不仅是个仁者,而且还大智大勇。

写于2022年7月24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