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看了一部美国电影,片名叫做《分手假期》,故事讲述的是一次偶然的交通事故,男女主人公相识了。
男主人公叫杰夫,女主人公叫克洛伊,这神奇的一撞,好像是天使的一箭,让杰夫一眼就喜欢上了克洛伊,他留下了她的联系方式,频频约会,热度上窜。
杰夫的父亲发现克洛伊像个童话里的娃娃,一点也不成熟,可杰夫是一个做事条理清晰的小伙子,他按部就班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亲警告杰夫:“你们两个太不相同了,你真的相信你们的感情吗?以后怎么生活?”
果然,克洛伊因为一次偶然的失误弄丢了工作,收入戛然而止。
杰夫相信了父亲的预言,向克洛伊提出分手,克洛伊的感情掉入冰窟。
但杰夫还是不能在心里抹去克洛伊的身影,时不时发短信问候克洛伊,希望来一个分手假期做一个缓冲。
百无聊赖的克洛伊同意了,一边找工作,一边应付杰夫,还有父母的纷争,身为律师的爸爸处于职业倦怠期,他很想试一试别样的生活。
母亲极力反对,不能忍受父亲的“不务正业”。冷战开始了,克洛伊左右为难,只想逃脱。
杰夫的母亲很不快乐,向儿子哭述:“他想要开放的婚姻。”杰夫很气愤父亲的“另类情怀”“他太过分了。”可做儿子的又怎么样呢?
于是两个迷茫在家庭矛盾中的年轻人因为“出逃”走得更近了,真是幸运。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吗?克洛伊是感性的爱情观,她享受无拘无束的个性生活,自然的感觉,不让工作和生活中的烦恼侵蚀自己,活得真实、自在。
杰夫把任何事情都打理的有条不紊,对未来做好了计划,有板有眼,活脱脱有为青年。
这是父亲眼中的标准生活,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可是,父亲却强迫母亲接受自己开放的婚姻,这多么讽刺啊。
被逼无奈的母亲试着接受这个不可思议的建议,很奇妙,母亲找到了一位男伴,他们谈兴浓烈,在激情中享受情爱,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
结局有讽刺意味,提出建议的得到了相反的天赐,父亲终于放弃了开放婚姻的观念,请求母亲回归。
做儿子的这才发现,父亲的说辞充满虚伪,不值得信任,更加坚信了自己原来的选择,他要重回克洛伊的身边。
但生活哪有这么简单?意外、怀疑、他人的影响,阴影挥之不去。
另一边,克洛伊的母亲听信了父亲的意大利旅游畅想,感受了不一样的生活,她发现了另一种生活,其实很美。
这促成了杰夫和克洛伊的情感加速度,误会消除之际,杰夫再也安耐不住亲吻克洛伊……
这是典型的情爱感性和理性的碰撞,我们是要在两者之中做取舍,还是听命于自然的心声?
相信没有答案,电影的结果是代表感性的克洛伊和代表理性的杰夫牵手了爱情,但我们谁又能说后面的故事像童话里那么美好呢?
01
感性爱情观
支持感性主导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认为爱情是纯洁的,发自内心的流淌,符合道德标准,不惨杂任何虚假的成分,保持了爱情这人世间最美好的真。
历史上多少这类故事,让人感动的同时,更充满了期待。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他们的身份和地位相差十万八千里,一个是世人艳羡的天仙,一个是下层穷酸的放牛郎,这两个人是世界的两极,而故事的结局虽然不算完美,但也浪漫致极。
天庭竟然感动于他们的爱情,允许在每年的七月初七鹊桥相会,这就是中国情人节的由来。
这不能不说是普通中国人的爱情观,我真想说:“打不死的,必让它强大呀!”感天动地,连冷酷无情的上天都破例了。
02
理性爱情观
现实是捉摸不透的起伏,生活岂是只有爱情的单一品种?民间有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不被祝福的婚姻不会是幸福的婚姻。”
现实总是重复着雷同的结局,因为我们不能脱离现实,人是社会组织的个体,衣食住行样样都和外界发生联系,也许,男耕女织可以持续一阵子,但不能永远。
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状态。
“翁杨恋”在国内曾经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大家争论的焦点是翁的意图真实性和杨的道德观。
多年过去后,翁杨依然幸福牵手,这就用事实扇了一巴掌那帮妄加猜测人的脸,感情的事情就像脚下的鞋子,是舒服还是瘪脚?只有自己知道。
我不敢妄加评判,但至少可以说他们的结合不是简单的感性驱使,理性显然占据了上风,只有如此,才能长期坚守。
爱情虽然有感性和理性之分,但孰是孰非没有绝对,也无法完全区分,它们是感情世界的组成部分,因为有两者的同时存在,才显得难以捉摸,才有经久不息百听不厌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