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哈里森说:“帮助儿童的最佳途径是帮助父母……当今世界上许许多多包括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在内的儿童教育专家,他们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测验和试验……除非父母同时再造,否则我认为多数这类努力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好!你好》)
可见,如果没有相当水平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都不会有多大成绩。
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家长的素质,造就合格的父母,孩子的教育成绩才有基础。
家庭教育正处于重要的转轨时期。 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很容易带来孩子的个性问题、社会化障碍、非智力因素的欠缺,家庭富裕程度的提高很容易腐蚀孩子,造成他们畸形的消费欲和幸福观: 传媒发达和信息爆炸很容易促使孩子早熟,使他们见多识广因而胆大,使他们注意力分散,无法认真学习,社会的开放和宽松势必使今日学生的个性彰显,沉重的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水涨船高地提升了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学校之间的应试竞赛又迫使学校不断向家长施压,孩子和家长都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力。
当年的家庭教育,只需要“管孩子”的简单策略就差不多了。过去的学生,绝没有现在这么多厌学的,没有这么多逆反的,更没有这么多跳楼的。过去的“代沟”也没有现在明显,亲子矛盾也没有现在尖锐。事实在教训我们,过去的一套,有些不管用了,有些用处不大了,有些你不用还好,用了反而更坏。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就会把很多“不合格产品”送到学校,搞得班主任们极其狼狈。
很多孩子简直没有孩子样,任性,自我中心,不懂规矩,没有责任感,不会与人交往,不会注意听讲,不愿完成作业………这些毛病,根子都在家庭,可是这种孩子的家长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究竟犯了什么错误,导致孩子成了这个样子,更不知道如何改正。他们还在指望班主任把他们的孩子调教过来呢!
班主任没有这种本事,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消雪化也就不是片刻之功。可是班主任却往往能“指挥”家长,打一个电话家长就不敢不来,因为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中,学校教育相对处于强势地位。那么班主任把家长请来干什么? 就是“告状”,或者“派活”,你要监督孩子写作业,你要检查孩子的作业等等,总之是变家长为“二老师”,让家长帮助班主任完成学校教育的任务,进一步把家庭教育学校化。这是不符合家庭教育规律的,所以往往不但没有好的结果,反而造成家长与班主任关系紧张,有的甚至酿成事端,家长状告班主任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里的关键是,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问,班主任对此很可能并没有研究,许多班主任对自己的孩子都头痛不已,他们当然无法给家长“支招”了。
学校指导不了家庭教育,班主任不能胜任此项工作,社会上有些人就乘虚而入,掀起一浪接一浪的家庭教育指导浪潮。大批的“家庭教育专家”出现在报纸、电视和讲坛上,不知他们是何方神圣,也不知他们原来是干什么的,好像什么人都有,而且什么观点都有。家庭教育的书籍铺天盖地、充斥书店、说明很有市场,家长确实需要。这种局面倒也不是坏事,有人关注总比没人上心好,百花齐放总比万马齐喑好。然而信息如此庞杂和纷繁,可就难坏家长了,谁的理论正确呢? 谁的办法适合我的孩子呢? 问孩子班主任,班主任也拿不准,班主任自己还跟着那些流行语言起舞呢!
上述种种情况警示我们: 作为班主任必须想办法真正变成家庭教育的内行,真正做到对家庭教育这门学问心中有数,脚下有根,否则完全无法应对目前的社会状况。这是家庭教育的需要,也是学校教育的需要。其实班主任在这件事上是有优势的,家长什么人的话都听一耳朵,但真正在意的还是孩子班主任的话,因为“县官不如现管”。所以,通过班主任指导家庭教有,其实是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的一条捷径。有关领导看来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学校纷纷办起了“家长学校”,可惜这些学校多半有名无实,因为办学校的关键不是挂牌子,而是要有高质量的教学人员。现在家长学校缺的就是这个。
因此首先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培训。教师自身也要阅读、学习,理论结合实际。
这里无法对家庭教育知识进行全面论述,我们只谈谈班主任日常工作中遇到最多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问题。这种指导最具体,最切实,搞得好也最有效。它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发现孩子问题——研究其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帮家长分析,给家长支招——结果反馈,继续指导。
家庭教育诊断的思路和步骤:
l.发现学生问题
2.提出假设,初步锁定问题
3.找出学生问题和家庭教育的内在联系
初步锁定学生问题之后,就要继续研究学生这个问题是否与家庭教育的失误有关,与家庭教育的何种失误有关。
比如问清楚学生上课不听讲是因为回家家长还要给讲一遍,那显然是家长在好心办错事,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却在家长。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是习惯性懒惰,那家长的问题就更大了。集中注意力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很累人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极其懒惰,遇事从不动脑筋想一想,永远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漂浮,那么他们是没有办法注意听讲的,甚至不能集中注意力听别人说完一段话。他们的脑袋里装了一大堆莫名其妙的“见闻”,杂乱地堆放着,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浮躁到了极点,完全不能静下心来,几乎完全不适合进行任何严肃的脑力劳动。这种毛病是怎样形成的呢? 据我们的经验,这种学生的家长往往就是很浮躁的人,不好好听孩子说话。他们从来没有给孩子做过认真倾听的榜样,结果孩子压根儿就没找到过认真听别人说话和认真思考是什么感觉。从小的娇惯则破坏了孩子的意志,电视和卡通书在这方面也起了很不好的作用: 强烈震撼的刺激性画面特别破坏人的敏感,这些东西几乎不需要认真倾听,因为它们已经把音量放到最大,灌到你耳朵里来了: 它们也不需要思考,因为那都是一些作用你的感官的煽情,让你激动,不会使你冷静,而冷静是思考的前提。孩子接触这些东西多了,会变成一个感性的人,对任何理性的东西都不感兴趣了。他们哪怕集中精力五分钟也会觉得很累,他们没有坚持学习的起码意志力,最严重者甚至上课完全不能进入学习状态。我们把这叫作习惯性的思想懒惰。可见,这种孩子不注意听讲的根子也是在家长,而这种家长可能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孩子在家里的生活与在学校上课完全是两回事,中间没有联系。
4.对家长的教育权威和教育能力进行评估
5.制定初步干预措施
查清了学生不注意听讲的家庭教育根源,基本上确诊,对家长的教育权威和教育能力也进行了评估,下一步就可以具体指导施了。比如遇到那种回家再给孩子讲一遍的家长,就可以告诉他,你很难做到从小学到高中都能给孩子讲。您为了提高孩子眼前的分数,(孩子单独听家长讲,常常比在学校听讲效果好,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培养了孩子子上课不好好听讲的坏习惯,一旦您无法再给孩子单独上课,孩子会非常失落,不知如何是好,成绩就可能一落千丈。对孩子的个性可以照顾,也应该照顾,但是必须认真评估,只照顾那确实需要照顾的地方。凡是能和多数学生保持一致的地方,绝不要过分照顾,否则就是溺爱,反社会化,助长孩子的无能。
那些习惯性懒惰的学生还有办法吗? 如果他们是小学生,建议家长: 以后不管工作多忙,一定要认真听孩子说话,家庭中可以专门讨论某个话题,每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他人必须认真听,然后拿出自己的意见。严格限制看电视,玩游戏机。还有一个办法是,家长每天督促孩子大声朗读十分钟严肃的作品,坚持一年左右,或有效果。如果孩就比较难办了,家长这时可能已经无能为力。若有条件,家长可以送孩子去一个素质较高的亲戚家,那里的人若比较沉静,喜欢理性地讨论问题,或许可以对孩子产生一些影响。教师对于这种习惯性懒惰的、不注意听讲的孩子要尽量少批评,他们没有听讲的能力,批评是不能增长这种能力的。对他们的要求,只能降低,你不降低也不行,能听多少是多少,慢慢提高他们的能力。
6.在实施过程中检验诊断是否正确
教师通过调查研究锁定了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之后,就要进行干预,即所谓治疗。要找家长谈,也要找学生谈。指导家长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模式都是多年形成的,不易改变,有的甚至不想改变。许多家长向老师和专家求援,都抱着一种不合逻辑的幻想: 他们不想改变自己,不想改变家庭有毛病的道德氛围、心理氛围和智力氛围,却希望别人把他们的孩子弄得符合他们的心愿。这怎么可能? 所以,要指导家庭教育,说服家长是前提。如果家庭教育确实明显存在问题,而家长不承认,或者口头承认行动上不予改变,或者几个家长观念不一致,方法严重矛盾,那么教师或专家的指导所能起的作用是很有限的。
家庭教育总的来说还是属于私人的事情,外人不便干涉人家家庭内部事务,所以指导起来很棘手,只能建议。教师和专家对家庭教育的诊断,家长必须自愿,至于治疗,更是如此。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教师要了解人家家里面的事情,很难得到全面、准确、真实的情况,再加上家庭教育情况非常复杂,孩子受到的不是某一个家长的影响,而是整个家庭氛围的影响,那个氛围则是家中所有成员影响的化合物,这种东西非常难以把握。所以,对家庭教育的诊断不可以把话说得过死,不可以下过于绝对的结论。要估计各种可能,开几种“药方”试一试。有效果,接着吃这种药,效果不明显,就再等一等,发现情况不对,赶紧换办法,必要的时候甚至要重新诊断,因为很可能孩子得的根本不是你想的那种“病”。
总之,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必须以最虚心的态度工作,随时准备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动,摸索出一条正确的路。而且这种指导一般不能一次完成,需要的是多次指导,跟踪指导。它的公式是: 指导——反馈——再指导——再反馈——指导。(以上摘自王晓春、孙阳立: 《家教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个案诊断》,9~19页,中国妇女出版社,2006.有改动)
如果能这样做,班主任就是一个“家庭教育指导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