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93,公孙丑章句下4-1》
今天是丙申年戊戌月庚午日,九月十五,2016年10月15日星期六。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一,什么叫天时?地利?人和?
以下是张居正先生的讲解。
天时,指的是时日干支,吉凶占候;
地利,指的是山川城郭,险隘可守;
人和,指的是民心归附,上下相亲。
二,为何三者存在轻重差别的关系?
无论是守卫国家,还是用兵征伐,这三样,哪样都不能缺。但是,重要性,或者说关键因素和决定因素,三者轻重有别。
天时虽然是重要因素,但变化性最大,即,不确定性最强,既使以当今的天气预报系统,仍有诸多超出预期的意外频频发生,当今的天气预报其实也是科学意义上的差不多先生。所以,天时不如地利靠谱,地利是结结实实可以凭借的优势。
地利虽然足以自守,毕竟是有形的东西,也可以说是死东西,没有能动性,所以说,又不如人和可靠。
仍以战争为例,攻防胜负中最大的庙算,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这方面最好的教材是《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先生的著作《战争论》,可作为参考阅读。《孙子兵法》开篇就讲要权衡"五事七计",五事是道、天、地、将、法。这里讲的"道"的意思是"令民与上同意也。",使三军一心,乐为其用。⋯中间省略诸环节,单以战斗意志而论。战斗意志一方面具有很大的弹性,也可以说是变数,另一方面又是最大的潜力所在。
由此可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举例说明,天时如何不如地利?
比如说方圆三里的城邑,加上纵横七里的外城,这个规模属于小城。小城的特点是城墙矮,护城河又窄又浅或者干脆就没有护城河,按现在话讲,市政基础差,国防设施弱,加上人口基数小,有效战斗力量少,理论上讲很好攻破。即使如刘关张这样的大英雄,守新野就不能是长期战略,首当其冲的道理就是城太小,再大的英雄,凭据这么个小城,也是没有用武之地的。所以,诸葛亮与刘备第一次见面即直指主要矛盾,提出战略版图:"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没有凭依的小城,团团围攻却不能夺取。这期间,旷日持久,一定有一些有利于己的天时,但是却不能夺取。这是天时不如地利。
四,举例说明,地利如何不如人和?
比如说有一种情况,城墙又高又厚,护城河又宽又深,武器簇新充足坚甲利刃,粮食储备够吃三年,这么一座易守难攻的大城,军民们却放弃抵抗,逃散了。这是地利不如人和。
五,现实生活中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就个人命理而言,天时指父母,也代表家庭环境;地利指兄弟,代表形势分合,八面支撑者安,孤吊无凭者危;人和,指个人,代表修养胸襟。
想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好,"要",我是指要求的意思,那是自寻烦恼。这是自己给自己添堵。
这三个环节的根基在自身建设。如果心理上产生样样都好的要求,往往就会处处与人比啊争啊,不是羡慕嫉妒恨,就是不服气看不起。这只能说明一点,说明自身建设是豆腐渣工程,这个工程里出来的修养胸襟,是假冒伪劣产品。
事实是,既使生在帝王将相家,也不能保证兄弟助力,且自身自强;最重要的是,根基不在天,不在地,在自身。
《大学》上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反推,就顺了:人和,然后知形势之地,有死生之势,然后应天顺人,因时而制。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