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原创小说】
1969年的春天,李玫和同学们打起背包,背起行囊,唱着“到农村去,到时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革命歌曲,从永定门火车站出发,踏上了开往山西雁北的绿皮火车。
车站上挤得水泄不通。李玫的父母亲挤在人群中,母亲拉着李玫的手,抹着眼泪,嘱咐了又嘱咐。李玫并不在意,埋怨母亲不该掉眼泪,让父亲和母亲赶快回家去。
中等个子,有些瘦弱的李玫,身后背着行李,右肩上挎着手风琴,她把手风琴放在自己的胸前,左手还提着一个线网兜,里面放了一个搪瓷洗脸盆和一些杂物。李玫用右手向亲人挥了挥,又连忙护着胸前的手风琴。她艰难地挤上了火车。
火车刚开动时,大家都很激动,十六七岁的孩子伴随着火车隆隆的响声和汽笛声,在欢呼雀跃。有的同学把手伸到车窗外,向送行的亲人们挥手告别。
李玫在火车上拉起手风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大家热烈鼓掌,她又拉了电影《英雄儿女》中的插曲《英雄赞歌》。有同学说,让李玫拉《红军不怕远征难》,李玫看了看琴键,调整下自己的姿势,拉了起来。有同学伴着李玫的琴声,高声背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还有的同学伴着李玫的琴声一起唱起来。
火车走了两天两夜,同学们已经不像刚车上时那样激动,开始打蔫了。学生们挤在一起,你靠着我,我挤着你,原本坐三个人的座位挤了四五个人,有的男生干脆坐在地上,甚至躺在座位的下面。有的同学上车前没有带干粮,别的同学就把自己带的分给没带的同学一起吃。
火车走得很慢,学生们有些焦急,什么时候才能到呀,什么时候可以伸开腿,把身体放平。李玫想起自己家她那张单人床。虽然她家并不富裕,但父母都很宠着她,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总算是到站了,李玫觉得自己的脚已经不是自己的,两腿麻麻的,下车都不会走路了。
火车站上,贴着“欢迎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号召”的大标语,十来个身穿一身黑棉袄黑棉裤的农民在噔嘚隆咚呛地敲锣打鼓,这些男人头上系着蓝色、棕色深色的方头巾,脑后撅着个方头巾的三角。学生们很好奇,这是什么打扮?
几个男人告诉学生们他们是专门来接学生的。其中一个男人自我介绍,说他姓李,是队长,让学生们叫他老李就行。学生们听太不懂当地农民们说话,注意到,他们说话很有特点,尾音很重,爱说“圪”字,说,“带他们圪团儿去”,最后的那个“去”字,说得短促有力。
学生们跟着穿黑棉袄的男人们走出车站,几辆大马车正等候着他们。学生把行李放在马车上,跟着上了马车。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