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学期自己开设了创业教育的课,16课时,1个学分。这个安排,上得好才能达到入门效果。
为了在下学期以更好的形式开展这门课,打算先找些学生来试讲。并录制视频,自己回来分析。然而,正课都没人来,何况这些试讲呢。要知道,同类的创业教育课程这个学期,一个教学班只有5、6个学生选,惨不忍睹。在活动行做了链接,只有4个人报名,再加上读书小组,估计能凑10来人。也算好,能成行。
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谁有资格上,学界是有争议的。
一种是学院派上,讲者大多数并无创业实战经验,只是有丰富的理论,但他们坚信可以指导实践。这些理论来自对大量创业实践案例的分析总结。这样的课要么就是没人听,即使勉强听感觉好像都很有道理,有根有据,考考试还行。但不乏死板,离可操作性仍有距离。
另一种是企业家上,因为他们成功了,似乎讲的内容更有说服力,但备受听者抱怨的是:更多的只是听了个英雄故事,个性化太强,无法效仿。这感受就如同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英雄都出身普通人,一个不幸掉落了悬崖,遇到遗世高人,高人摸着他的天灵盖,慨叹道:啧啧,实乃练武奇才(殊不知,坠崖是小概率事件,下一个坠崖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再不传授,就要带进棺材了)。遂传其数十年的真学,从而屌丝练就绝世武功。飞上悬崖,行走江湖,打抱不平,然后成就伟业,抱得美人归。但关键的是,那么高的武功就是不知道咋练的!而且,这些创业实践成功的英雄,常常打心底蔑视那些象牙塔方法。
以上,便是创业教育的窘境。高校教师不愿意上,其一是因为没有解决职称归属学科的问题,其二是出于偏见和盲信,真没人听,学生选了也是出于完成学分要求。而创业成功的英雄,怎么不请来上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第一:人家忙得很,不是出于个人情怀或政治任务(包括政府派遣,校友关系等),谁愿意来上呢?第二,即使人家愿意上课,都是市场价,学校是公益性机构,开不起;第三,学生信任知名的,但是供不应求——请不来,不知名的倒是好请些,但说服力不够,仍旧没人听;第四,即使知名的请来了,人家来讲的是哲学,发现完全不实用。好了,说的直白些,就是讲者提供的是波音发动机的动力,咱们自己的配置是拖拉机,级别不够啊!
也是够难的。
然而,真的就没有解决办法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至少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是有办法的。哈哈,还是不能忽视学院派啊,毕竟他们掌握了更有可能走向正确的武器——科学研究方法。
答案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