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夹带私货数次登上热搜,这件事让我们回想起,家里孩子也险些用上人教版的数学教材。当时的学校选用的教材全部是人教版的,唯独数学没有选用,而是选用了北师大版的数学课本。现在才恍然大悟,原来学校对孩子的保护也是用心良苦。
人教版数学课本的插图传播的隐晦信息可以用诡异和恐怖来形容,目光呆滞的插画人物、翻白眼、吐舌头的表情、露出生殖器官形状的图片、兔女郎、超短裙、横条丝袜的着装……不应该给孩子看到的内容比比皆是。而这样经过所谓严格审核的教材,其实在10年间不断被人们诟病。这种恶意满满的插图是怎样长时间、牢固地盘踞在教材上的呢?是怎样不顾大众的鄙夷和反对进行大范围出版的呢?如果连教材都存在的问题,那么还有多少童书会存在类似的问题呢?这些问题都让人深思。
而当人们不断追问、不断质疑的时候,有些专业人士却罔顾事实,否认大众的质疑,认为教材没有问题,只是大家缺乏多元化的视角。其实中国现在有很多这样的专业人士,他们不去审视具体的问题,没有耐心和良心去发现问题。只是直到通过自己常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得到的权威去盖棺定论,去维护一种隐而不宣的利益格局。这是非常危险的做法。
在谈论这件事情之前,我想到了最近看过的项飙的书,里面也谈到了他在入学北大后的故事。进入北大后,她发现教材教授的内容和现实是非常脱节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启发性。他非常失望,也没有学习的动力。在和母亲通信时,他把自己的困惑和不满讲给了母亲。母亲没有说别的,而是说到自己学习的时候,教材也是和苏联那里继承的,缺乏适合自己的内容。这样让项飙开始针对自己的困境,找到教材中不足的地方,提出自己建设性的意见。而这件事最高潮的部分是,北大的老师看到项飙的建议并没有无视他,也没有反驳他,而是兴奋不己,把他的文章拿给其他老师传看。老师的反应大大激励了项飙,这种师生之间的互动很让人感动,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那么富裕,也没有那么先进,但是在北大校园里依然存在开放的氛围。这种开放的氛围,对待教育的用心,会让更多人谨慎对待自己面对的教育事业,而不是把百年大计的教育当成是夹带私货,追逐个人利益,树立权威权势的平台。
为了让法律能够落实,法律除了设立了详细的实体制度,还有环环相扣的法律程序。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要严格执行程序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在出版业也一样,尤其是教材的出版,该有的编审一样都不少,却让有着这样插图的教材在中国传播了十几年。可见程序已经形同虚设了。程序变成了一些人可以利用的工具,他们通过全套的合法的程序,让毒教材广为传播。是时候反思我们的程序了,为什么形式上这么成熟却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出版业的整顿势在必行。
教育无小事,是国家认同,文化自信的根源。前些年的香港教材、新疆教材,还有台湾的去中国化教育,包括日本修改教材等等,都是从教育入手进行文化改造。如果没有责任感、没有警惕心任由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去夹带私货,必然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的思想观念。虽然我们要对各种文化的传播有包容之心,但是对于一些会引发负面影响的内容依旧要严格审核。就像吃下的食物,不是所有入口的东西都是有营养的,有些是主食,有些是零食,而有些则是垃圾食品,为了健康应该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