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BN:978-7-5472-5441-7
作者:宿春礼
页数:243页
阅读时间:2021-11-25
推荐指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王阳明的心学大致可分三个部分:
1.心即是理的人生论
2.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3.致良知的修养学说。
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核心。
从良知出发,人人皆是平等的,凡人也可以成为圣人。
只要维护心为本体,做到心外无物,追求透彻的本心,便没有什么困难可言!
“立德、立功、立信”的“真三不朽”之人。
在世界观上,王阳明坚持“理”主宰主体“心”的理念论,
建立起了以“心”为本,以“心即理”为第一原理的心性主体论。
正人必先正己。
心学提倡政治平等,重视自然科学。
自利则生,利他则久,成功=能力+努力+态度。
心是最有反应、最有感觉的器官。
将自己的心放到天地间,去体悟自我的渺小与天地的广大。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一心做自己应做或爱做之事。
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真实地袒露内心的人,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得到别人的谅解。
佛家说世上只有两个人,一个人叫名,一个人叫利。
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灵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不会有我们认为的大恶。
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便会了解的。我一生做事,总是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绕圈子,躲躲闪闪,反易叫人疑心。你要手段,倒不如光明正大,实话实说,只要态度陈恳、谦卑恭敬,无论如何人家不会对你怎么样的。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人不近色,则人性失;人性失,则不能为人。
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缺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
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
最普遍的和最具破坏性的倾向之一就是集中精力于我们所想要的,而不是我们所拥有的。
物来而应,过去不留。
没有钱叫作贫,有学识而无用武之地叫作病。
钱财不积则贪者优;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
所谓知,便是对事情各方面的思考与了解,只有思考明白、了解清楚了才能开始行动;所谓行,便是将那些思考明白、了解清楚的东西付诸实践,如此才能有所成就。
经世致用。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察精觉处即是知。
看见美色属于知,喜欢美色属于行。
生命是个橘子,自己决定了生命,就像你选择买了这个橘子,酸甜就要自己负责了。生命是个橘子,一瓣跟着一瓣,有时一瓣是甜的,也有时是酸的,但也要亲自尝了才知道。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而遇到岛屿与暗礁,便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不经历巨大的痛苦,就不会有伟大的事业。
世界上最强的人,也就是最孤独的人。只有最伟大的人,才能在孤独寂寞中完成他的使命。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人生品质,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他想要长期艰苦磨炼和凝重的自我修养、完善。
孩子,这和你读书一样,你可能什么也没记住,但是,在你读书的时候,它依然在影响着你、净化着你的心灵。
假话全不说,真话说一半。
急事,慢慢说;
大事,清楚说;
小事,幽默说;
没把握的事,谨慎说;
没发生的事,不胡说;
做不到的事,不乱说;
伤害人的事,不能说;
讨厌的事,对事不对人的说;
开心的事,看场合说;
伤心的事,不要见人就说;
别人的事,小心说;
自己的事,听听内心怎么说;
现在的事,做了再说;
未来的事,未来再说。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沧海桑田,做一个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之人,这样心胸自然开阔,生活也快乐很多。
老子的理想道德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
孔子的理想道德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