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的时光总是过得特别快,还有两天,我们不得不解散了。我想起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我所做的一切事情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引人们发笑,因为他们的笑声令我感到愉快。”我的头脑里竟然浮现出海伦*凯勒描写与马克吐温告别时的情景。
我还记得我当初写的进群目标是“坚持写作的动力,认识更多的在路上的人,了解新媒体动向+不断学习”。我很庆幸,他们都已经实现了,回报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最初是怎么关注“剽悍一只猫的”?不太记得了。只是“一块听听”的那次课《普通人如何快速崛起》,觉得讲得还不错,挺逗的,很有勇气。然后看他公众号的回复很认真,不容易!
当看到“22天行动营”的时候我正处于焦虑阶段:从国外回来刚工作两个月,遇到诸多事情---薪资与当初不符、人事复杂、平台发展有限,以前认识的朋友都毕业了……一个人住,晚上回去又不愿意在网上闲聊,倒是买了一堆书,与人交流少。正好,有这个活动还打卡,可以督促自己。至于付费,嗯,还能接受,毕竟之前在网上买过一些课程(超级奶爸的英语,李蕾声音课等)觉得值得,虽然这次的运营方式还不一样,要求诸多,还收押金——第一次遇到,不过也没犹豫。
刚买回六本书的时候很兴奋,马上读完了《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热血沸腾, 同学很鄙视地不再跟我说话---远离成功学入迷者。我接着看《写作宝典》,前面看着还觉得受益匪浅,后面就有些兴致缺缺……开营那晚,朋友约吃饭,我说晚上开课呢!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1.社群氛围
我几乎同时参加了行动营和另外一个英语的付费班级,都是三四百人。行动营打卡初期,那个英语班级已经差不多半个月了。当时两边的氛围明显不同,前者的社群管理运营是我目前遇到过的最有序的,气氛温馨和谐、热情有爱,甚至有点“鸡血”的感觉;而后者一片压抑,很少人主动回答别人问题。特别记忆犹新的是当初都遇到有人在群里闲聊的,行动营马上发起了话题“如何在人数众多的群里找到关键信息”,小伙伴们都积极出主意,各种分享,脑洞大开,然后很快学习到关于拼图、画笔和微信里的小技能。但是另一个群,有人发表对故事情节的揣测或者人物评价等,可是另外的人只关注每天晚上八点老师讲的干货本身,几乎没有交流。后来甚至吵了起来,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那个发表意见的同学愤而退群,谩骂结束。那个时候特别庆幸遇到了行动营的小伙伴,宽容、理解和爱分享。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2.纸上谈兵
每天的打卡任务是500-600字感悟,材料大多来源于关于个人能力和品质提高的书籍。我一般在早晨完成“纸上谈兵”,然后一天可以专心工作。每天的晨读材料和每日一问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引导自己思考、总结。同一个话题,大家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诠释,便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受益匪浅。突然发觉一心沉浸在工作,好久没有思考过人生中的诸多问题。
3.行军布阵
每日所思所想写下来就是一篇短文,22天下来数目挺可观的,关键还得把它录制出来,三分钟讲清楚一件事,科学合理的设置。对于声音的控制能力增加,还被夸——自己曾经的声音可是被学生指责为不“甜美”的。而现在,听了声音课,然后努力去练习和改善,也能发展更好。汤帅那种录制之后变成文字的大咖我等还得仰望,继续努力。
每一次的分享都有所启发和感悟,最深刻的两三点就施行下来。比如哈默老师分享的多平台写作,从简书开始。比如戚老师分享的故事叙述和演讲中的要点,我把它安排在日常的工作中,要讲好一个故事,提取关键词,在行动中改进。以前一直害怕在公众面前讲话,往往容易紧张。《主宰演讲台》说,不需要消除紧张,如果惧怕不完美,不走出去,那么永远没有可能侃侃而谈。
总结差不多就是这些。补充点,有人说,花了好几千买付费课程,花了好几百买书,结果还是过不好一生,从而否定付费课程。我想说,盲目地购买和不假思索、不付诸行动的学习永远与你的生活产生不了链接,自然与你的一生无关。首先放下焦虑,一步一步慢慢来。如果买了好几个都感觉学不到东西,何必逼迫自己又浪费金钱。比如花钱了解了拖延症,知道危害和改善方法,还是不去做,然并卵。有人说,很多分享的都是经典书籍里面的,可以直接看书。我想说,看书特别是原著很不错,但是在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有各个领域的大咖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或许让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至于会不会事半功倍或者超过想象,试试不就知道了?
行动营,顾名思义,要行动才有收获。来这里,我不曾丝毫后悔,遇见了志趣相投的一群人,让我看到生活的美好和面对痛苦的坚韧。这些链接的产生或许更有价值,期待走得更远。从“纸上谈兵”到“行军布阵”,中间仅仅差了行动。如果你也是行动派,欢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