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种之惠;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一个布施恩惠于人的人,不应总将此事记挂在内心,也不应对外宣扬,那么即使是一斗粟的恩惠也可以得到万斗的回报;以财物帮助别人的人,总在计较对他人的施舍,而要求别人予以报答,那么即使是付出万两黄金,也难有一文钱的功德。
一个读书人做梦去参加考试,主考官是关公。
关公发下题目,他一挥而就,其中卷子里有这样几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读书人认为,一个人有心地去做好事,表现给别人看,或表现给鬼神看,虽然是好事,也没有什么值得奖励的。又例如一个人在扔掉一把不好用的旧刀时不幸伤了人,他并没有存心要伤害对方,虽然是一件坏事,也不该处罚。
关公读到此处,拍案叫好,对这个书生也是赞赏有加。
这是《聊斋志异》中的一个小故事,虽然只是书生的美梦一场,但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如果为了获得赞扬或者私利而施人以帮助,虽然表面上看是好事,最终也不过是伪善,结果也逃不出败露的结局。这个故事同时也说明了,故意为善不是善,是要发自内心地做善事,并且不留痕迹,这才是真的存善心。
做善事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们在做善事才这样。为了做好事的名声,那就不算是真正的善事,而那些付出了就苛求别人回报的行为和故意做样子的行为更为可耻狭隘。事实上当我们不计回报地真心做善事时,回报反而是超乎意外的。
我们很难估量做善事对一个人生命价值的影响。也许我们此时的付出不会立刻有回馈,但是这份付出自会在别人心中留下感恩的种子。这个种子此时不会萌芽,但终有一天会绽放花朵,香飘万里。
在实际生活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做善事并不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生命需要我们做的是敞开心扉宽慰失意的人,安抚受伤的人,激励沮丧泄气的人。至善无痕,让施予心像花一样散发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