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祭祖

今天和二哥回老家祭祖。

大哥大嫂一大早就开始准备。大哥去墓地割野草,三座祖坟,一人多高的野草,大哥割了两个多小时。割完野草又回屯子拉烧纸和金砖,大宝。

大嫂在家等我们回去,提前准备了中午的伙食,拌了马肉馅,给我们包饺子。

我们四人一边给太爷太奶,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烧纸,一边感叹:等我们百年以后,孩子们都在外地工作和生活,没有人给我们烧纸了。

上坟烧纸,是东北的习俗,一般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七月十五鬼节,还有亡人故去的五期,三年的祭日,后代都要去墓前烧纸,用以怀念故去的长辈,表达对亡人的感恩,也是对亡魂的超拔。

七月十五在民间称为鬼节。传统文化里叫“中元节“。

中元节的来历融合了儒家、道教和佛教的文化元素,其形成可追溯至古代的祖先崇拜与岁时祭祀:

一、儒家“秋尝”祭祖的源头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秋尝”的习俗——秋季农作物丰收后,用新米等祭品祭祀祖先,报告收成并请先祖“尝新”,这一孝道传统构成了中元节的雏形。

二、道教“三元”信仰的融入

道教将七月十五定为“中元节”,与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赐福)、十月十五“下元节”(水官解厄)并称“三元”。传说中元节是地官大帝诞辰,他会降临人间“定善恶、赦罪过”,道观会举行法会诵经,民间则借此日祭祀亡魂。

三、佛教“盂兰盆节”的影响

佛教中,七月十五为“盂兰盆节”,源于“目连救母”的传说: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按佛陀指示在七月十五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功德救母脱离苦难。这一故事传入后,与民间祭祖习俗结合,形成“普度众生”的观念。

四、历史演变与定型

南北朝时期,中元节逐渐被官方认可;唐代时节日氛围达到鼎盛,成为“法定节日”;宋代以后,儒、释、道三家习俗进一步融合,最终形成以祭祖尽孝为核心,兼具祈福、超度内涵的传统节日。

这些文化层累让中元节成为兼具“敬祖”“慈悲”与“感恩”精神的独特节日,至今仍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对生命的敬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