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原文解读:
季氏比周天子左右的卿士还富有,可是冉求还为他搜刮,再增加他的财富。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大家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个人感悟:
孔子曾经称赞过冉求在政事上的卓越才能,把他列为四科十贤之一,但是,冉求违背了儒家一直来倡导的主张,帮助季氏聚敛财富、盘剥百姓。
孔子没有对爱徒姑息,而是严厉地指出了他的过错,并号召所有弟子对他进行声讨。这一做法体现了孔子以道为重,不论亲疏远近的态度。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人情社会,凡事讲感情,而且情有亲疏远近之分,并不是对所有的“情”都一视同仁。
一般而言,面对同样的利益时,总是将与自己感情最好、最深的人排在前面,略有感情的次之,熟人又次之,陌生人就只能靠边站了。
面对利益,人们大多会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排在前面。
但是到了犯错违规需要惩处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对亲近的人从轻发落,大错小罚,小错不罚,甚至瞒天过海,帮助其掩盖错误。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是外戚干政而走向灭亡的。
外戚可以说是皇帝的坚实后盾,是皇帝的助力军。外戚和和皇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有权有势,一旦对他们的管理失误,脱离了皇权的控制,就会酿成大祸。
还有曾经繁盛一时的家族企业,重要岗位无不由家族内部的成员把持,由于身居要职,他们一旦犯了错,往往会对其姑息忍让,这无疑就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亲近的人犯了错,不能装作没看到,不仅应该对其进行处罚,而且要比一般人犯了错的处罚更严厉。
其实亲近的人犯错受到处罚,在组织内部起到的震慑作用会非常大。
我们知道,不论什么事情,拿关键人物说事总比拿普通人说事更有说服力。
同样一件错事,一个是领导亲信,一个是普通员工,如果要借助这件事告诫组织成员戒除不良习惯,那么处罚普通员工就不如处罚领导的亲信效果好。
比如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都说明一个睿智的管理者必须做到赏罚分明,不偏不倚,这样才能获得众人的尊重。
关键人物起着一种表率作用,对其错误行为的处罚能让人们更清楚地理解那些行为是错误的,从而杜绝错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