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时间比较多,于是闲下来就会开始胡思乱想。突然想要总结一下自己的思维,在网上进行了一波浏览,又结合了自己的思考,大概找到了三个我认为比较容易进入的思维误区。
●第一:常常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开始。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潜意识里觉得自己还拥有着大把的时间,有无限的可能,以后肯定会摇身一变变成跨国公司老总或投资大佬。总是在“等”和“幻想”,结果时间就这样被一天天的消耗掉。但实际上书还是没有读,作业还是没有做,单词还是没有背,工作还是没有整理。最后当成绩越来越差,工作也越来越不如意,自己对于未来的幻想被现实撞得粉碎,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浪费掉了多少时间。但是这时的反应已经晚了,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多的时间来学习和提高,只能一点一点的刷新自己的梦想下限,最后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这说白了其实主要是对于时间的控制能力太差,不能很好的控制和规划自己的时间。
实际上我们对于时间的认知是在不断变化的,比方说我记得在《拖延心理学》这本书里,作者就举了个例子:当我们在婴儿时期,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就只有饿与不饿;到了幼儿时期,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就从饿与不饿中走出来,上升到了昨天、今天、明天;进入青少年时期,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有无限的可能,因为未来离我们太遥远,因此我们想所有事情都可以被完成,所有的目标也都会实现;到了青年时期,时间对我们变得更加真实,我们慢慢发现,当初的想法非常幼稚,时间好像不允许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完成,把所有目标都实现。因此我们本应该更加努力,珍惜手里的每一分每一秒。然而有一些人比较固执,或是因为不成熟,或是因为不敢面对残酷的世界,或是其他原因,还坚守着之前对于时间是无限的和自己有无限可能的想法里,这个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也是极其危险的。它让人们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不思进取,每天只做白日梦。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包括我),甚至一些中年人的通病。
●第二:认为自己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自己好。
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比方说在工作时,总是你帮别人倒水,帮别人忙,帮别人点外卖。在学校总是帮别人占座,把笔记借给别人。但是,仔细想一想,好像并没有特别多的人很喜欢你(这句话可能比较刺痛)但是事实的确如此。虽然明明是你一直在默默奉献,别人的请求你总是在能力范围内满足对方,而相反你很少麻烦别人,可现实中一直这样做的人,往往非但没有收到足够的尊重,反而自己说的话,越来越没有分量。我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1)是因为人们不会珍惜轻易得到的东西。就是越轻易获取而来的,人们往往越不珍惜。因此如果你不给自己对别人的好或者殷勤标上价码,别人就会认为你的帮助很没有分量,也不会珍惜。
2)人比较奇怪,一旦人们觉察到别人对他很好,人们就会觉得别人需要他们的程度大于他们需要别人的程度,于是他们就开始变得傲慢,无礼。
因此,把别人从你这里的获取设立上门槛,会让别人更加珍惜你。这里所说的门槛,可以理解为“自私”。不过这里的自私,不是贬义上的那种自私,而是会有利于维持与别人关系良好发展的那种良性自私。再次强调一下,不是说以后不能对别人好,而是要注意付出的程度,不能走向极端。
●第三:将努力本身变成目标,把不间断的自律当作自己走向成功的唯一途径。
人们往往会这样想:那些成功的人,比方科比,乔布斯,扎克伯格,每天都很自律,很早就起床开启一天的工作。因此心里想着,我也要变成这样,变成一个自律的人。于是开始早起,但一旦两三天之后,没坚持住,没有早起。你就开始责备自己,为什么别人都能自律,我却不行呢?于是进入了自责和焦虑之中。我认为,之所以坚持不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坚持的源头是不对的。在这个过程中,只是把努力和自律当成目标,只要有一天没有自律,就会变得焦虑。不过,关键的地方在于,努力和自律只是把自己送向成功的手段,而非最终的目标,最后的成功才是自己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因此自律并不能用来衡量成功与失败。但是这时候另一个想法出现了,那些成功人士的确依靠着自律才变得更加成功呀,怎么能说成功与自律没有过关系呢?要知道,自律对于那些成功的人来说并不叫自律,而是习惯,他们早已习惯每天五点起床,健身,工作,这是习惯。他们的早起并不需要依靠闹钟,因为对他们来说这是习惯,就跟出门要穿衣服一样,所以也就不会有跟闹钟作斗争而产生的早起很痛苦的想法了。因此,一心想着自律只会让自己变得很累很痛苦,提高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习惯,才是变得更优秀和更成功的关键。
这三个思维误区只是我结合自身问题提出的一点个人见解,并不代表所有人都有。最后愿读者们和我都能更加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理想!
本文由神棍微莲发布。2020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