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麦顶小学林为民
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就决定了教与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法和学法是这个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教法对学法有指导性,学法对教法有依赖性。教法和学法之间还有互补性,它们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出现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这些相依关系,或是只注重教法研究,而忽略学法指导;或是只要求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这样,教法与学法不协调、不统一,便会出现了“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现象,使学生的智力潜能被压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而在钟老师的《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节观摩课中,我看到了数字时代的教与学。我不由思考一些课堂现象:平日的课堂发言的总是那几个孩子,多数的孩子总是沉默寡言,被点到名字后才会极不情愿地回答。析其原因,一是问题梯度不够,二是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三就是没有给孩子们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整堂课中,钟老师始终是弯着腰、微笑着进行提问和倾听,面对不一样的观点,钟老师总是鼓励孩子坚持自己的。另外还有老师对课堂串联的艺术性。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是开放、多元的,学习单上问题的设置也总是以可以激发孩子高阶思考的导向来制定。孩子们的问题也许千奇百怪,但是钟老师十分艺术地把孩子们的问题串联起来,并且不着痕迹地把孩子们带到文本主旨的探讨上来——爱、自由、生命的意义。这就需要老师对文本了如指掌,需要老师课前对文本的详细解读,以及对文章主旨的准确把握,功夫用在平时,才会拥有课堂应变的能力。
这样的课堂就是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同步优化!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能动地接受外界信息,激发和挖掘自身智力潜能的过程。学习方法的优化应该是能动地、积极地去接受信息,刺激大脑进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把外界信息变为自身的能力。而教法的优化必须有利于学法的优化,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钟老师基本是按这样的程序为之:
一、提出问题。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再让学生相互提出有关的“子问题”,因为“对自己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开始。”这时教师走向学生,了解学生提问情况,搜集有关典型的“子问题”,为下面解决问题做准备。
二、多向交流。这一阶段是针对教师的问题和学生的“子问题”分组讨论,教师到各组参与探索,诱导他们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师一学生”,“学生一学生”的多向交流中,学生作为独立主体,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
三、揭示本质。这一步的核心是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显示给学生,让他们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教师当堂答疑,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使学生从中领悟成功的奥秘。
四、反馈小结。本阶段是组织学生把上述过程进行归纳小结,反馈信息,改进教法与学法。
五、教师的人格形象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同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毅力等非智力的状态如何,常比智力高低更能预测他们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指出: “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慧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这些方面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教师本身的感染熏陶,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同时,师生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积极思考、参与互动,学得兴味盎然。钟老师的课也让我心中掀起涟漪: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教学改如何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适应未来的人呢?
首先,信息化社会的教学要能够满足学习者个性学习的需要。因人而异地根据每个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为他们制订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其次,信息化时代的学校教学也应该能够实现学生的自由学习。在学习者和教育资源被信息技术链接起来的社会,学习者的学习不受时空和学习者自身身份和知识水平的束缚,任何人都应享有随时随地学习任何知识的自由。最后,信息化社会的教学也是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帮助学习者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增强行为意识,找到学习者自身在学习中难以发现的问题并解决,这要求教学充分关注学习者自身,通过共同探究参与到学习者的学习中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钟老师的课是“教学同步,信息加固”的一个缩影,值得老师们学习。希望老师们能在信息化教学的道路上摸索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同步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