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在2022年5月8日母亲节上映,是杨荔钠导演的“女性三部曲”之一,由吴彦姝老师饰演的妈妈蒋玉芝和奚美娟老师饰演的女儿冯济真为我们呈现了高超的演技,将母女之间的生活中的小情感、小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主要讲述了母女两人的相处似乎总是隔着一条间隙,转折的开端是在母亲得知女儿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母女二人之间的温情开始展露出来,母亲小心翼翼地照顾着女儿的心情,女儿害怕自己会成为母亲的累赘,爱在时间的走向中越发的明显,在父亲的手稿出版后,女儿忘记了母亲,在母亲的一次次体谅和鼓励下,重新说出了“妈妈”。
一、光与色的交织——别样的语言呈现心境
在影片的开始,开朗调皮的母亲与稳重沉静的女儿在平时的生活中实际上的交流并不多,通过摇铃和写便利贴来传达信息,母亲用一种任性的方式想来获取女儿的关注,女儿的反应始终是淡淡的,这部影片的一大亮点,是合理巧妙地运用了色彩、光影来表达语言外地一种情感。影片中,色彩上是偏为暗色调的,房屋的昏暗,天气的灰蒙,衣服的色彩。影片通过这些色彩,烘托表达母亲和女儿的深处情感,因为不管是母亲还是女儿都在对方面前强撑着,不让自己负面的情绪外露出来,尤其是母亲的的坚强,更是让人动容,可尽管如此,面对病情不断加重下,在无能感的吞没下,悲伤到窒息的情感总还是会流露出来的。在影片中,有几处光与色的交替,让我们感受到了,除语言外,更令人动容的表达。影片通过这几处光影的交织,让我们体会到了爱的魅力。
第一处:在冯济真得知自己身体出现变故后,回家路上看到父女两人在讨论桥的画面,让冯济真动容,在短暂的搭话后,望着父女二人的背影,冯济真露出了满眼的温情与遗憾。那段场景运用了绿和蓝等暖色调,加之以光笼在父女二人身上,慢步地离开,一种温馨充斥在荧幕前,但随着通过镜头的切换,冯济真身边的冷色调,与树影,不免一丝悲凉。用色彩与光影的变化,展现出了冯济真内心深处,对于爸爸的一种思念,在看着小女孩牵着爸爸手离开,何尝又不是在回忆着着自己与爸爸的美好时光呢?但是镜头的切换,也意味着回忆的结束,现实中的悲痛席卷而来。在这幕场景的最后,阳光洒下的光,始终明亮,但是内心深处的那道阴影始终笼罩坐在她心中,让她走不出去那片悲林。
第二处:在经历女儿自白自己小时候犯下的错和母女两人的深夜对话后,镜头拼接到了天亮时候,女儿睡在轮椅上,妈妈躺在沙发中,微黄的阳光洒尽客厅,晦明交替,一幅安静祥和的图画被勾勒出来,而最令人感动的是,阳光一次终于照射在了女儿身上,暗示她终于放下,找到了那个爱她的父母,然后场景再次转换,这次他终于触碰到了她的父亲,一家三口终于得以在那个现实之外的世界相遇,由昏暗的山洞走向光亮的前方,女儿的灵魂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怀。这一场景排在女儿自白自己小时候犯下的错和母女两人的深夜对话后,将母亲的爱过渡到了另一个高度,母亲总是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予你指引与温暖,你内心的伤痛只要你肯跟母亲交流,母亲永远是那个最虔诚的倾听者,但是随着我们的长大,我们与母亲越来越远,我们害怕自己的伤痛被母亲知道伤心,所以藏得很深,但是,其实母亲都是知道的,只是她在等着我们开口,用一种隐忍的来保护着子女,用一种最笨拙的方式守护着在外漂泊的我们。影片用这一种方式,让我们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二、镜头与声乐的相融——生活的碎片化,拾起被忽略的爱
影片的风格在轻快中渗透母爱感情的细腻与打动,蒙太奇手法组接了人物的幻想,回忆等心理活动,塑造的人物感也很强。而慢镜头达到了强烈的抒情效果,母亲与女儿的相处氛围带着小细腻,达到了平衡,在杨荔钠的导演下,两位主演没有演出母女情感之间的矫揉造作,反而是令人渴望靠近的母爱。除了光与影的交织,镜头与声乐的搭配也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在呈现着故事。在母亲得知女儿生病后,郑重地在餐厅中对着女儿说着一段话:“生活不是按下了暂停键,说不定我们比以前沉闷的交流更有趣,就像我们又重新认识了一次……妈妈都是母狼,我虽然老了点……我会保护好我的小孩。”在母亲讲这段话的时候,镜头没有枯燥的一直停留在餐馆中,而是将场景转移到了母女两人的生活中,生活的碎片化的不断变化,也让我们感受到的,母女二人前所未有的温馨与快乐。还有一段就是周夏来找冯济真他们的那个场景,整个画面充斥着的是暖黄的色调,周夏这个角色的插入,一方面是一种变相的救赎,是冯济真对爸爸的亏欠的救赎,更是一种爱的传承,冯济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母亲。在歌曲《感恩》乐符的流动下,将四代人的互动,记录在了影片中,母爱在这一刻得到了延续。
描述性音乐的运用,将女儿与疾病之间的虚实界限模糊,造成观众心理上的紧张感。女儿第一次没有夜归的时候,阿尔兹海默症的疾病征兆,让她产生了幻视幻听,茫然不知所措,真实的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阿尔茨海默症群体的艰难处境。
三、结构的呼应,细节的刻画——影片意蕴的延伸
在影片中,有一个隐藏的线索,女儿冯济真,为什么没有结婚,爸爸是怎么死的,还有女儿为什么对水有如此深的恐惧,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的可怕之处,将照护者的责任推向更严峻的境地。在前期我们一直能感受到母亲与女儿两人之间的相处似乎总是隔着一条间隙,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推动,我们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女儿冯济真因为年幼无知,间接的害死了爸爸,所以她内心之中,一直觉得亏欠母亲,也认为母亲应该恨她,这也是影片埋得最深的一个线索了。《妈妈》这部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就是细节,在细节中又埋着情节,用细节将母女之间的情感变得更加的立体饱满,细节一:女儿冯济真总是带着手套,在后面的剧情中可以知道是因为母亲对毛发过敏,女儿带手套是为了母亲,而母亲也会在女儿发病时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她地尊严,不直接告诉她该往哪走,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为她指明方向,不时还回头望望女儿:还有用纸巾去擦拭尿渍这一段,真正体现了一个母亲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只有真正的爱,才会如此细心。
影片的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母亲带领女儿走出心结,也许只有这样的结局,才配的上母亲这样深沉伟大的爱,用一种隐喻的手法让我们去为她们编织不一样的结局。“我们可能不会成为母亲,但是我们一定会是女儿”,时代的变换,让我们的亲情蒙上了一层灰,所谓的关心,成为了遥不可及的事情,在我们的成长中,母亲的地位无限延后,我们总以为还来得及,实际上在有这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来不及了。
有时候幸福难以抓住,而那些不确定的快乐和幸福一直陪伴着我们,坦然接受才是生命的起点,在这个老年群体需要关怀的时代,不是单纯地把他们安置在养老院,而是需要更多的关心帮助。而影片母爱主题中贯穿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也映射出照护者很难平衡现实生活。我们囿于未知与情感的困苦,在重复、单调的循环中找到了生活的态度——乐观,加油,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