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天晴,沾了喜气的旅程果然顺风顺水,车子在山间千回百转。道路两侧的田野里,农作物泛着新绿,雨水令它们的样子显得无比润泽。经过村庄的时候,最令人眼热心红的是路边零星的小块土地上种植的应季蔬菜。这些蔬菜完全暴露在天底下,姿态极其舒展地恣意生长。真想下车去拔起这些蔬菜,让它们变成盘中爽口的美味,可惜不能如愿。
越往前走,越觉得宋朝诗人杨万里像位哲人,他的四句诗特别契合我们此时的心境:“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公路旁终于出现景区的指示牌,“木渎古镇”几个字。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迄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相传春秋末年,吴越纷争,越国战败,越王勾践施用“美人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吴王夫差专宠西施,特地为她在秀逸的灵岩山顶建造馆娃宫,又在紫石山增筑姑苏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来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来。木渎古镇位于苏州西郊城西南15公里处的灵岩山麓,依山而筑,傍水而居,其独特的格局为江南诸多古镇少有,有“吴中第一镇”之称;坊间传“先有木渎镇、后有姑苏城”之说。木渎古镇又有“园林之镇”的美誉,有严家花园、古松园、榜眼府第等古典园林多处,镇上老街纵横,历经沧桑,风貌犹存。
木渎古镇地处太湖流域,这一地区长期形成的水乡习俗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木渎古镇历史上经济相对发达,因而节庆习俗多姿多彩,民俗风情更具鲜明特色。
1、抬猛将老爷——猛将老爷是一个用香樟木调成的坐像,面容安详而不失威武。但他却是光脚、秃头,这一绝无仅有的特色使这个民间活动有了一个古怪而滑稽的名字“碰瘌痢会”。这个习俗主要通过抬猛将老爷,乞求他能给人们带来财气和庇佑。
2、灵岩走月——相传吴越春秋时期,在灵岩山顶赏月就已成为风尚。西施爱月,夫差为了讨好她,专门在灵岩山为她修建了玩月池。历代名人雅士亦有喜爱登灵岩山赏月,如梁简文帝、韦应物、白居易、李商隐、范仲淹、文征明、唐寅、康熙、乾隆二帝等等。而苏州民间也有中秋到灵岩山赏月祈福的传统。
3、吃乌米饭——开始因道家认为久食可以强身延年,成为了道家食品。到明代时,寺庙大兴,加上吴语“阿弥”与“乌米”的读音相同,于是乌米饭又成佛家食品。而四月初八传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日,所以人们选择在这一天用乌米饭供佛,同时乌米饭也成了“户户皆食之”的应时食品。直到现在,“四月初八吃乌米饭”的食俗相沿未变。
我平时并不擅言辞,从踏上观程开始,我就静静地享受导游讲解各处有趣的历史。
严家花园位于木渎古镇山塘街王家桥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间苏州大名士沈德潜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后人把此院落让给木渎诗人钱端溪。钱氏叠石疏池,筑亭建楼,取名端园,有友于书屋、眺农楼、延青阁诸胜。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严国馨买下端园,重葺一新,更名“羡园”。因园主姓严,当地人称“严家花园”。严家花园经过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无论是岁月沧桑,还是人文蕴积,都赋予严家花园一种文化气息和名园风范。被现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教授称为“江南园林经典之作”。
古松园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所建。蔡少渔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货生意,发达回乡造屋置地,良田万顷。蔡少渔与严国馨(严家淦祖父)、郑龄九、徐凤楼三家合称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其建筑布局为前宅后园,典型的清代宅第园林风格。宅内各处建筑古朴雅致,雕刻十分精细,有一定的艺术和文化价值,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后园有一株明代罗汉松,苍翠虬劲,姿态优美,古松园即因此松而名。
虹饮山房位于严家花园东200米处,是清代乾隆年间苏州近郊著名园林,因为门对香溪,背靠灵岩,“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过于其它园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时候,必到虹饮山房,在这里游园、看戏、品茗、吟诗,直到夜色降临,才依依不舍,顺着门前的山塘御道,返回灵岩山行宫。因此,虹饮山房在当地又被称为乾隆皇帝的“民间行宫”。
吃过午餐,我们又乘车来到香雪海,这里山峰连绵,重岭叠翠。清初江苏巡抚宋荦触景生情,曾在此题下千古绝名“香雪海”。每当冬末春初,梅花凌寒开放时节,就开始有人来此赏梅,常是“客到无人管迎送,送迎惟有古梅花”,那树树梅枝舒展着冷艳的姿色,倾吐着清雅的馨香,令人怡情陶醉。可惜我们来时已是仲春,园内的梅花大都榭去,没看到如海荡漾,若雪满地的盛景,只有稀疏的几树供人玩赏梅花的余韵,回到园外后,在等候上车回归的空闲,看着路边悬挂的大红灯笼,散发出的节日气息,让人心神顿时安定下来,仅管感到有些美中不足,总之我们还是来过了,并获取了这里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