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中国电影110多年历史,说到艺术片的代表,绕不开费穆的《小城之春》,而提到商业片的代表,就不得不说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传说当年每7个上海人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当电车开到电影院门前,只要喊一声“一江春水向东流”,立马就会人去车空,此等盛况怕即便是今日的票房冠军《战狼》都难以企及的。今年,艺术院线联盟将这部电影的修复版重新搬上了大银幕,这让这部已经埋到故纸堆中的电影又引起了一波新的关注。马上,我们将迎来新一轮春节档票房大战,在这场战役正式打响之前,看看前辈们是怎么拍好商业片的,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所以成为影史经典,甚至被称作中国史诗电影,和他的丰富主题是离不开的。妇女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好男人变质为渣男的堕落史,男人可以把它当作一个人生警钟在耳边长鸣,知识分子可以从中看到历史变迁中小人物的命运。总而言之,不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解读,都会发现无穷的乐趣。
从商业层面来说,这部电影是绝对意义上的类型片。它的剧作以及表现方式和当时好莱坞流行的苦情戏如出一辙。它拥有大制作的团队,明星,有知名度的导演。与此同时,它也表现出中国电影的特质,早期中国电影,即便是以票房为主要追求的商业片,也不会放弃自己对教化功能的遵从。它虽然讲的是一个陈世美的故事,但绝对得引起观众更多的思考。
“我总觉得,有一个东西要来征服我,比鬼子还厉害,我有点抵挡不住了,包括这里的一切,全要想把我踩在脚底下。也许有一天,我会变得连我自己都不认识我是谁了!”这句话给了这部电影无限意义上的现实价值,不论在哪一个时代它都适用。这也是导演们的野心表现,他们绝对不是想讲一个简单的家庭悲剧,他们想要做的,恰恰是反应一个时代一段历史对人的扭曲。张忠良的变质固然有他自己的原因,但是不乏社会中的种种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包括纸醉金迷的生活,居高临下的诱惑等等,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人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与理想中完全不同的生活。可怕的是,这些所谓诱惑不是仅属于那个时代的,它们一直存在着,并且在未来依旧会存在。所谓天亮前后的意义便是,抗战胜利了,但是人民真的胜利了吗?可能对于像素芬这样的人来讲,黑暗过后还是黑暗,暴雨之后只剩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