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春秋鲁国人,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家族可追溯到商,年轻时家境贫寒,55岁才位居高官,之后游历13年,呼吁改革,均以失败告终,年老后回归鲁国,三年后逝世。
一,孔子与六艺
孔子弟子众多,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他的理念被弟子收集成册,名为《论语》。
儒家学派创始人,重仁、义。
六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
孔子是支持传统的保守派,节食和修正古代文化。
二、教育学家
孔子在《论语》中被刻画的形象为教育者,教学生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全人(rounded man),要他们掌握各种各样的知识,向学生传授古代文化遗产,但不写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即“述而不作(a transmitter and not an originator)”。
但在传授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加上了孔子自己的理念。
三,正名
为了良好有序的社会的形成,最首要的就是正名,即名副其实。
四、仁、义
孔子重仁、义,尤其是仁。
“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
五、忠恕之道
仁,即忠恕之道。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六、知命
孔子的理念是“无所为而为(doing for nothing)”,而道家的理念是“无为(doing nothing)”。
做事情不要追求结果,尽自己的努力做就好了,至于结果,成与不成,都在于命。
We shall be free from anxiety as to success or fear as to failure, and so shall be happy.
The wise are free from doubt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the brave from fear.
七、孔子精神境界的发展历程
十有五志于学:此处的“学”,指“志于道(Set your heart on the Tao)”。
三十而立:立,即懂礼,举止得体,“不知礼无以立(Not to know the li is to have no means of standing)”。
四十不惑:心智已经成熟(become a wise man)。
至此,孔子关注的还在道德层面,此后即达超道德层面。
五十知天命:
六十耳顺:
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已经达到了圣人的最后阶段。
八、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在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对孔子的评价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