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寿文建议说写读书笔记,为了写作而读书。我觉得这个建议蛮好,想试试,但觉得有点困难,但也许这一段老是向内写自己也有些厌倦了,今天看了命题和自己也不知写啥,所以想试试,刚刚好的样子。
问题来了,自己看书杂乱,常常读一半,这一段认真读完的书只有《不安的时候,坐下来写》,其他的都太随性了。也许这个方式可以促进我一下。想到这儿,还有点小兴奋的跃跃欲试。
正好参加了一个读书会,在读《主体间性心理治疗》,才去3次,但很有感觉,本来以为自己是排斥这类心理学的理论书籍的。特别是精神分析的。也算意外的收获吧。
共情内省式的倾听,今天的内容对共情有了更深入一步的阐述。共情不是技术,是咨询师的一种能力,体验对方情感方式的能力(逼近)和回应对方的能力(远离)。这个理论不同于认知行为疗法,与传统的精神分析也有很大区别,有打破我一些固有的框框和局限。
"咨询师对来访者所谓的理解其实都是具有主观色彩的,受到咨询师自身主观性的影响。既然我们的工作是以来访者为中心,如果来访者分享的经验都要经过治疗师自身的过滤;那么我们就永远做不到完全了解来访者的内心"。我们常常在说以来访者为中心,通过书中举的实例,我发现我们常常会给来访者有一个主观的结论评估,不论是否说出来。
今天的阅读,我体会到,在倾听中咨询师是要尽可能的放下"我"的存在,没有诊断,没有干预,甚至没有帮助。用灵性的语言就是临在,没有评判。"自我心理学与主体间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人类都在追求一种健康协调的状态,即便是那些失调的或者适应不良的行为也都是患者追求健康状态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总希望投身于一段新的关系,从这段关系中体验到新的自体客体经验,满足自己曾经渴望但是没有实现的心理需求。这其实就是患者追求健康协调状态的证据之一"。
由此,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工作,不是治疗,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内省是咨询师个人要完成的部分,觉察,保留足够的空间,接纳来访者的部分,同时,能以一个人的身份给予对方的情感经验给予回应。不是中立与客观,而是有温度的。同时咨询师要足够成熟稳定耐心,足以在情感上陪伴与引领。这是一个生命重建的过程。我感觉到这是伟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