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说的是寒食节怎样的习俗?

有这么一个谚语“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那么这个谚语中的“二月寒食,三月寒食”讲的是什么意思?又该如何理解这个谚语呢?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寒食指的是“寒食节”,寒食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时间一般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这一天,民间要禁烟火,人们只能吃冷食。到后来又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斗鸡等民俗。寒食节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来命名的节日。

由于寒食节一般在清明前一、二日,后来人们基本上都把它和清明节放在一起过了。到了寒食节,也就到了清明节。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唐朝诗人韩翃、和杜牧的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诗。


《寒食 •寒食日即事》

唐 ·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知道了,那么谚语中的“榆”又是什么呢?

这里说的榆,不是指榆树,指的是榆树的果实部分,我们叫榆钱,又叫榆荚、榆子、榆仁。它呈扁圆形或球形,由于它的形状很像古代串起来的麻钱儿,人们也称为榆钱儿。


榆钱,也算是一种野菜,它可以用来煮粥、和着面蒸着吃,也可做酱等。刚刚长出来的榆钱儿,色儿碧绿,放在嘴里吃还有点甜,由于它与“余钱”同音,在农村,很受欢迎,经常在房前屋后都能发现它的踪影。

过去人们的生活不富裕,每到清明前后这个时间,就开始去摘榆钱。榆钱洗干净,撒上面,蒸着吃。


其实,我小时候也吃过,给我的印象是味道一般,它可没有槐花做出来的东西好吃,但在过去,只要能吃,也就不讲究什么好吃不好吃了。

了解了寒食节和榆钱儿,那么这句谚语我们就好理解了。

“二月寒食榆不老,三月寒食老了榆”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的二月,那么榆树上的榆钱就还很新鲜,很嫩,这个时候吃最合适。而如果寒食节出现在农历三月的话,到人们去摘的时候是榆钱已经长老了,吃起来就不新鲜了。


从这里我们知道,榆钱可食用的时间很短,总的来说也不过只有十来天的时间。而寒食节和清明节一样,大都出现在农历二、三月的交替前后。如果到农历三月,这时气温度回升很快,不几天,小小的榆钱就老了,干了,黄了,很快就随着和煦的春风飘落一地。

可以说,谚语“三月清明榆不老,二月清明老了榆”,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的经验,是很有道理的。


最后,我们来谈一下寒食节的起源。

据记载:在我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为了躲避政治灾祸,不得已长期流亡他国。晋国的大臣介子推却始终追随公子重耳,不离不弃。一次,他跟随重耳外出,途中由于缺少粮食,公子重耳饿得走不动路。见此情景,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肉汤给重耳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割股奉君”或称“割股啖君”的故事。


正是在介子推等人的支持协助下,公子重耳励精图治,最后成为一代名君,这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

成就大业后,介子推看淡利禄,带着母亲一起归隐绵山,晋文公劝他下山,他不从。为了迫其出山相见,无耐晋文公就下令放火烧山,想逼介子推出山,但去意已决的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大火烧死。


晋文公为此深感痛心,为表其为忠臣之志,就把他葬在绵山,修建祠堂为他立庙。还在全国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这天禁火寒食,以寄托哀思,“寒食节”由此而来。

寒食节到今天已有2600多年了,在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山西,人们仍然在清明前一天过寒食节。这一天,人们不生火,吃冷食,而且还进行祭祀、踏青等活动。


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我国大多数地方,寒食节已慢慢被人们所遗忘,因为它的习俗早已融进了清明节,可以说和清明早已节里包含了寒食节。


2022年的寒食节,是在4月4日,星期一,也就农历的三月初四,正符合“三月寒食老了榆”的说法,喜欢吃榆钱的朋友,要抓紧,提前去摘就能吃上鲜榆钱,否则,到了寒食节再去摘,可就晚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