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我并没有闲工夫去逛街,以至于不知道西街头还有这么一位卖花的阿婆,95岁高龄。阿婆跟我说,她在此卖了60年的花,作为一名资深泉州土著,我感觉惭愧,因为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每次从西街路过,竟没有一次注意到她。
这个周末的清晨,风和日丽,我起了个大早,从朝天门一直往南逛,慢悠悠地来到钟楼。
如今还是疫情防控期,西街游人寥寥无几,我站在钟楼下四处观望,西街口的卖花阿婆和她的小三轮车,就这么硬生生地闯入眼帘。
阿婆头包红翻巾,身穿红马甲,体型已经被岁月压变形,头歪一边,肚子超级大。
阿婆的三轮车上面架着簸箕,簸箕上是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鲜花。
素馨花、含笑花、粗康花、菊花等等,都是些泉州人喜欢的花。泉州人结婚盘担,七娘妈生,蟳蜅阿姨的头饰,以及拜拜,都要用到这些花。
在西街摆摊,阿婆所卖的东西虽不起眼,但顾主明显就是到开元寺拜拜的土著,目标明确,地理位置恰当,阿婆有眼光。
我走到阿婆的面前,阿婆正在吃早餐,看见我过来,竟没有推销她的花,而是举起她的酱料瓶,和我拉起了家常:“这是我自己腌的姜和蒜,我很喜欢吃,配稀饭味道特别好。”
阿婆的身材已经佝偻,我有点可怜她,但她的声音洪亮,丝毫没有卑微的迹象。
我说:“阿婆,你这么厉害呀,还自己腌东西吃。”
阿婆自顾自的低头吃饭,说道:“儿女们都不让我出来摆摊,都很孝顺,什么好东西都买给我吃,可我闲不住。”
“我几个儿子是某某单位退休的,我那些太孙都已大学毕业,我给他们都准备了结婚的金器,阿囡,你也大学毕业了吧?”,阿婆是老眼昏花,还是故意巴结,竟然把我说成是大学生,也是超级高兴。
不过从阿婆的言谈中,我找不到任何能证明这是一位太孙已经大学毕业的太婆,除了她那双浑浊的眼睛。
我讶异地看着阿婆,阿婆笑了,满脸的褶子,“阿囡,你看我几岁了?”
这还是我通常认识的老人吗?说话思维这么清晰。阿婆接着说:“我今年95岁了,在此卖了60年的花。”
开玩笑吧?不过我得沾沾这老寿星的福气,我拿起了花:“阿婆,花怎么卖?”
阿婆:“一串10元。”
还是挺贵的,不过我也没有还价,说:“阿婆,我没有零钱哦。”
阿婆:“可以扫微信。”
95岁的阿婆真的拿出一张微信的二维码,我觉得不可思议,又问道:“阿婆,这微信里的钱归你吗?”
阿婆:“这是我孙子的微信,他不会拿我的,而我想用钱,我会到银行取。”
这位95岁老人,衣着干净,家境不错,子孙孝顺,但她卖花做生意、会用微信、相信亲人、还会自己到银行取钱。
我离95岁还有半个世纪,届时我若还没升天能是这种状态吗?
阿婆看我神情错愕,以为我不相信,继续说:“我读过私塾,娘家是开布行的,厦门人,17岁嫁到泉州。”
这还有什么说的,人家是读书识字、有商业基因的大户人家小姐。
阿婆很健谈,滔滔不绝,精神状态极好。我一下子明白,阿婆出来摆摊,不但能挣点小钱,还能遇到不同的人,来倾听她讲同一个故事。而她也不抗拒新知识,和年轻人都能融洽相处,于是她活得很开心。
别以为老人出来摆摊都是在卖惨,像这位95岁的阿婆,就是在卖正能量。她每日不遗余力地宣扬母慈子孝,家庭和睦,努力生活,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的精神,并用行动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快乐地终老。
这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风景,也是我买到的最美丽的花环。
转身回家,背后传来阿婆的声音:“阿囡,别忘了把花带上。”
阳光把阿婆的小三轮车照射得透亮,这迟暮的老人就活在繁华西街的晨光里。
“草草啖盐说蜜”,谈三餐美食,讲四方风情,看似草草,却是人间百味。
喜欢请点赞鼓励,觉得有价值就转发、收藏。
而无论喜欢与否都在评论区说两句,我会更努力。
原创不易,拒绝不良自媒体盗文盗图,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