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三月
01
前几天闺蜜萌萌给我发来一条消息,一家公司通知她面试通过。
她想征求下我的意见,该不该去上班?我查阅了一些公司的资料,说实话对于我们刚毕业的小白已经是相当不错的公司了。
于是,我当然一面恭喜她顺利通过面试,一面希望她可以把握机会。
今天,她突然和我说,她辞职了。
一份工作从笔试到面试再到复试,从上百人的竞争对手中好不容易考下来的工作,仅仅三天,连试用期十分之一的时间都没到就辞职了。
按照闺蜜的说法是她炒了她的老板。
我想到了很多贴在90后身上的标签,我们曾努力拒绝那些标榜的词汇,可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真的很不负责任。
之前一个同学同样也是工作不太久就选择了辞职,原因是她在公司看不到发展前景,每个月2千的工资无法满足生活质量的要求。
网络上也不断爆出一些90后频繁更换工作的案例。记得当时还看到一张具体的工作更换的统计表。甚至有人搬出一段经典的台词: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
02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2019年高校毕业生达843万!平均月薪期望8431元。据教育部消息,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834万人,再创新高。报告显示,国内应届生平均期望薪资8431元/月。
面对现实里严峻的求职环境,毕业的不稳定性也更加加重。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呢?
我们这一代从小都习惯了被照顾的生活,一旦在工作中稍有不顺自然觉得自己受了极大的委屈。
想起我大二兼职时,因为工作做的不太负责被老板批评,我当时内心产生了很浓烈的排斥感,拿到工资后就再没去过了。
根本上,我的难受在于承受力太弱。现在想来,错原本就发生在自己身上,由于自己没有付出该有的工作态度,却不愿承认错误。
朋友曾经给我讲过她表姐的故事,表姐大学考上医学院,原本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毕业不论是护士还是医生职业都相当不错,可谁都没想到却因为在实验中发现晕血而不得不转专业,后来表姐转专业失败,得了抑郁症后退学了。
大学时隔壁学校的一个女生,大四毕业聚会时选择了跳湖,后来听老师们说,结束生命只是当天和男友吵架了。
好像我们的心比玻璃都要脆弱。受不得一丝一毫的困难,一点点问题就会将我们彻底打倒。
03
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将一份工作,不断的用“PDCA”,“戴明环”的循环方式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再计划,再执行,再检查,再处理。一次次的改进,我们就会在原来的基础上,找到一个职责的发展,最后得到了事业的升华!
希望我们可以抛弃空想,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自己的计划并执行。
23岁的何猷君,是麻省理工史上最年轻金融硕士、港交所最年轻上市老板。他自己评价自己:“我是个比较好胜的人,喜欢‘打仗’的年轻人,创业更适合我。”拒绝了“世界最大金融公司”的工作邀请,选择创业。
我们熟知的作家蒋方舟,7岁便开始写作,9岁写成散文集《打开天窗》,在《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专栏,2005年,当选中国少年作协主席。2012年6月,蒋方舟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就任新周刊杂志副主编。
愿我们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方向并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