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暖,春草乍绿,仿佛就在一夜之间,桃花便盛开了。“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唐代吴融《桃花》)、“风来吹叶动,风动畏花伤。红英已照灼,况复含日光”(南朝沈约《咏桃诗》),“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唐代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在中国古代文人们的笔下,桃花代表着春天。桃花开,春天到来,桃花落,春天逝去。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桃花的象征意义是极为丰富的。
最初,桃花象征着美人、婚姻、子孙繁盛——“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这是对婚姻的善颂善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从中还衍生出来一个词语“桃花运”,特指一个人特别具有异性缘。前段时间热播的《三生三世 十里桃花》,其名字应该也是与桃花的这种象征意义有关的。
可春天易逝,桃花易落,所以,桃花还象征着红颜易老,世事多变幻——“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代袁枚《题桃树》),这是怜花惜春的叹息;“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葬花词》),这是林黛玉见到桃花飘零而心生的哀伤自怜;“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代陆游《钗头凤》),这是陆游对自己与表妹唐婉爱情悲剧发出的叹息。
但花开花落,原本就是自然规律,今年花落,明年花仍然会开。所以,中国古代文人们还喜欢用桃花的开落来象征着岁月的流转、人事的变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代刘希夷《代悲白头翁》)、“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唐代刘禹锡《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岁月流逝,人事兴衰,只有桃花,年年开落,沧桑之感,油然而生。
春天、生命、爱情,这些都是从桃花本身生发出来的象征,除此之外,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里,桃花还象征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以来,那个两岸桃花盛开、落英缤纷、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就成为了一代又一代文人的精神栖息地。“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李白)、“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常建)、“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张旭)……桃花源,在中国人心里形成了一种情结,桃花的象征意义,也上升到了对社会运作模式、人生哲学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了理想社会的最佳代言人。
可无论你如何感慨,一年年地,桃花依旧笑春风。“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秦观《行香子》),在春天的舞台上,粉红的桃花,永远都是不可替代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