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活出生命的意义》

曾经有人在美国做过调研,调研主题是“哪本书改变了你的生活?”结果这本书排名前十,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

作者自序:曾经是一名士兵,在战争中失去双腿,一直陷于抑郁状态,甚至企图自杀,而读完这本书,逐渐恢复了对生活的希望,他的的面容从沮丧变得神采奕奕。

虽然是个个例,但对于那些被生活困住的人,这本书有神奇的治愈效果。

目前,这本书已经销售了1200多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全世界发行。

在我看来,这本书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是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二战初期,他被纳粹关进了死亡集中营,在那里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苦难。最终,他居然活了下来,并写作了这本书。

由于弗兰克尔是一名心理学家,所以他在集中营的时候,观察问题的角度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他并没有描写集中营中的纳粹有多残忍,焚烧炉是什么样,大家都有多可怜,他不关注人们是如何死去,而是分析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幸免,用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活着。

这些经历,促使弗兰克尔不断思考,也强化了他的核心理念:“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在他看来,是意义的力量,让幸存者活到最后。此后,他发展出“意义疗法”,被评为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维也纳第三个心理治疗学派。直到今天,我们在很多心理学疗法中,都能看到“意义疗法”的影子。

整个故事,就好像一个现实版的英雄故事,弗兰克尔接受了命运的安排,经历炼狱一样的苦难,终于拿到宝藏,献给世人。这个宝藏,就是这本书中描写的“意义疗法”。


接下来讲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弗兰克尔在集中营的故事;第二部分是对“意义疗法”的介绍。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的身体充满力量,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大家也能感受到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力量。

第一部分

提起“集中营”,大多数人对它的认识停留在电影和历史对其的客观描述中。

而这本书的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写成,读起来非常有代入感。作者进入集中营的心路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收容阶段:刚刚被关进集中营,心理有巨大落差,变得一无所有。

适应阶段:学会与这些苦难相处,即使是像集中营这样非人的待遇,也能够适应。

释放阶段:重新回到生活中。

这三个阶段就好像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者苦难。

第二部分

意义疗法

它不像是弗洛伊德,所有人的行为都在追求快乐或者性欲。也不像是阿德勒认为的那样,我们的行为都是以一种模式在追求优越感。

意义疗法所表达的是:人类的主要动机,在于追求生命的意义。有一项调研显示,89%的人认为,生活中需要某种东西支撑着自己去追求生命的意义。61%的人承认,生活中确实有某种东西或者某个人是自己愿意为之付出生命的。

重新看待挫折和焦虑。

并非所有的内心冲突都是神经官能症,一定程度的冲突是正常而健康的,这就是我们追求意义的动力。

如何找到人生的意义?

有人问一个象棋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式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压根没有什么最好的招法。

同样地,离开每一个特定的人生,也根本不存在什么好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特定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我们不应该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自己提出了问题。

意义疗法的核心,就是负责。

实现人生意义的三种方式: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深爱某个人。

3.通过经历苦难。

人们在勇敢接受痛苦的挑战时,生命在那一刻变得有意义了。

同时,不要为了寻找意义而经历一些不必要的痛苦,那种行为不是英雄而是自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