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陕西妈妈大都喜欢包饺子,她们表达喜悦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包饺子,逢年过节了,“妈今天包饺子”,碰到好事大事了,“妈今天包饺子”,家里来客人了,还是“妈今天包饺子”,以至于,19岁之前,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就是饺子,八月十五纯羊肉馅的那种。
我的母亲也是这样,她一辈子没有离开厨房,最精湛和熟稔的手艺就是包饺子,她包饺子的速度令人咂舌,从洗菜、剁馅,到擀皮、包饺子、下锅、上桌,常常半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不但速度快,花样也多,饺子小小的肚皮里常常内容翻新,五花八门,除了常规的羊肉芹菜、猪肉大葱、韭菜鸡蛋,常常还有萝卜白菜、土豆、干豇豆等,甚至最近在研究玉米粒包饺子,在包饺子的路上,她不厌其烦、不断创新,导致有段时间我都不敢说自己嘴馋,因为害怕又是饺子。
当然,我也知道,物资短缺年代的陕西农村妇女,哪有炒菜、做鱼、做肉的机会,母亲炒菜的水平自然乏善可陈,而那时一顿饺子就已经是改善生活的极致了,熟能生巧,习惯成自然,连我们的肠胃也适应了这样的生活,“馋”的信号波会自觉转换为“吃饺子”的反馈。
对饺子,我是百吃不厌的,特别是妈妈包的饺子。
其实,我今天要说的是饺子的“哥哥”包子,只是引语啰嗦的有些长了。
与母亲包饺子将馅料千变万化而外形始终如一不同,我在新疆吃的包子大多是羊肉皮芽子的万变不离其宗的馅料,外形和制作形式却五花八门,有烤包子,有薄皮包子,有水煎包,有而烤包子又有好几种形状的,有“一把抓”,有四周折合成方形的,还有一种馅料要经过油炸的包子。
如果说薄皮包子是新疆的“狗不理”是一点不为过的,但凡是少数民族比较隆重的宴会上,都会有这道主食,薄皮包子维吾尔语叫“皮提曼塔”,选用上好的料羊肉做馅制成,色白油亮,皮薄如纸,肉嫩油丰,伴有新疆洋葱(皮牙子)浓郁的香甜味,非常爽口好吃。
最奇怪的是它的吃法,这种包子大多并不会单独进食,一般和馕或者和抓饭一块吃。和馕一块吃,先把薄馕放进笼屉蒸馏少许,然后把包子放置薄馕之上;和抓饭一起吃,则把包子放于抓饭碗上。不论哪种吃法,吃时都在薄皮包子上撒适量胡椒粉,这样可以提味,增加人们的食欲。
伊宁市最有名的薄皮包子就是近郊巴音岱镇的“一绝包子”和“桥头包子”,那两个不起眼的店里,一年四季,门口车满为患,店内常常排队,常常是拿着钱也吃不到美味,生意的火爆令许多人羡慕嫉妒,不恨。
烤包子当然给为伊犁人所喜爱,在电影公司那个角落里二十多年如一日加工烤包子的摊点上,排队购买的壮观场景也延续了二十多年,其绵延的队伍一度甚至伊宁一景。排队购买、限量销售,老板也许不懂“饥饿营销”,却成功地抓住了伊犁人的胃口,能在这里买到二三十个“一把抓”,那种幸运会让很多人情不自已。
烤包子的维吾尔语叫"沙木萨",据说是三百多年前西域一个著名的厨师的名字,他做的烤包子非常有名,后辈因此传开。
一个人因为一种食物而流芳百世,这也算是个奇迹了,烤包子成就了"沙木萨",在今天,当听到那一声声呼喊的时候,那个已经远去的生命得以重生或不老。
当年,单位还在电影公司借地办公时,就听闻有热爱美食且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同事,用竹篮从三楼垂下到楼底购买烤包子,笑谈至今,烤包子的魅力也可见一斑。
这么多年了,电影公司门前的烤包子稳坐着伊宁烤包子的老大地位,而老板也因此收入不菲,传说已经购置了房地产云云,但是依然每天亲自拌馅子,包包子,不扩大经营,不发展连锁,生意越做越好。
或许,亲力亲为、始终如一、不贪大求全,这些普通而可贵的品质使得他能清醒认识自己,并且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当然,伊宁市烤包子好吃的地方还有很多,在汉人街,在蛛网一样的小巷里,有很多名气不大却一样好吃的烤包子,只是,我没有吃过而已。
人总是喜欢对自己了解的事情说三道四,在有限的视野里推崇某种感受,而不能到达,不曾经历的世界里,或许才有真正的奇迹。
我喜欢吃烤包子,外焦里嫩的那种。
当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组织加工,经过馕坑烤制出来的烤包子被垫着报纸放在塑料袋里时,那种皮色黄亮,浓郁的香味会瞬间刺激你的所有感官,常常等不到回家就会忍不住拿一个出来“偷吃”,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好吃的不得了。
烤包子最好的状态是外焦里嫩,人生呢?
我们常常用“外焦里嫩”形容自己的生活状态时,多处于贬义或自嘲。
是啊,在瞬息万变、剧烈动荡的转型期,在这样一个随时会面临各种不适应,80后和90后都有巨大的代沟,全然不顾70后和60后的感受的时代,一切都变得稍纵即逝,一切都似乎让人焦头烂额,这个时候,有多少人不是“外焦里嫩”呢?
焦虑、焦灼、焦愁、面对干不完的工作,面对层出不穷的各种人生考验,你要备考,你要加班,你要应酬,你要奔波,你要言不由衷,你要口是心非,你要透支自己,你要步步维艰……
这个时候,在高强度的工作频率和高变故的生活环境里,我们那一个不是被命运烤的“外焦里嫩”呢?
可是,前行的脚步难免会遇到挫折,向上的身影难免会留下阴影,一切的外在压力和内心煎熬都是成长必要的过程,像一个新疆的烤包子,不经历丰富的储备,合理的组织,遇到 一个优秀的技术工人,经过小小空间的高温烘烤,在那个锻造“外焦里嫩”的环境里忍耐,又怎会成为一道人们津津乐道的美食?
今天的“外焦里嫩”,就是为了明天的香飘万里,我是这样认为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