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1日,我又记错了白白的生日,对于自己似有若无的记性,无可奈何!不是重要与否,而是混淆记忆,这也许跟脑部受伤有关,一种病态。
最近为了鹿晗的新歌下载了QQ音乐,翻看歌单的时候竟有一首不知何时添加的歌曲,sia的《I'm in here》,自小对音符茫然的我,对音乐的风格、音调等一无所知,对自己喜欢的歌曲,也只能说是越听越有味道,这首便是。
想了很久是何时添加的,记忆一页一页搜寻,依稀记得是当年配一组同名照片索引的,听着带感就用了,对于音乐的品味,还得谢谢一位旧友的带动提升。那一位也不知道从哪得的天赋,所听音乐无不令人称绝,不仅好听,曲风各异,却又浑然一体毫不生涩别扭。那段时间也被他带着听了很多歌曲,还收了他很多推荐,我这个五音不全的音乐文盲才积累了一些对于歌曲的关注和审美。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流行过一句话:“喜欢一首歌是因为歌词还是因为旋律,又或者,它恰巧唱出了你的故事、唱出了你的感同身受?”,一不小心暴露了年龄,以汉语为主的人,听中文歌曲大多是在感受旋律之中的词句,而粤语、外语歌曲,才是纯粹听旋律。于是,我的歌单一直是两个部分,中文歌曲+英文歌曲,如果粤语歌曲有普通话版本,我也固执的选择粤语版,总觉得这是对于歌曲最大的尊重。
陈奕迅当年也有过一段关于翻唱粤语歌曲成普通话的一段轶事。陈奕迅的音乐起步于香港,以粤语为主,后来到内地发展,有人劝说他迎合内地市场,将粤语歌曲翻唱成普通话,陈奕迅的普通话大家有目共睹,翻唱确实很难,于是又有人劝说他按照发音翻唱即可,不必在意具体意思,而陈奕迅严厉拒绝了,他说不理解词句,怎么理解音乐的情感,没有情感的歌曲,又有何意义。陈奕迅所表达的是一个深爱音乐歌者的心声,音乐的旋律和歌词是浑然天成的一体,不可分离,旋律表达的是词句的情感,而情感就蕴含在每一句歌曲中,于是才有了音乐是可以穿越国境的,跨越语种的,全世界共有的。我们能通过音乐和歌者听到音乐传递的情绪和情感,亢奋的,悲伤的,忧郁的,低落的或是满怀期待的……
如果爱要用言语来表达,那么哑巴怎么相爱呢?
忘了是哪一部电视剧中的台词,但是总会莫名想起,很多时候我们感知世界是真的只依靠感觉,听力、言语或者视力都是辅助,有的时候甚至会变成障碍。
人与人在一起,亦然。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仅仅是那一在一起的感觉,让人身心舒畅,而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或者某个谁,也说不清到底哪里不好,而是一双隐形的触角提醒你远离而已。
我更相信:感知世界,而非听到世界或是看到世界。了解人,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熟悉,而非解方程一般去步步拆分参悟。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应该源于自己内心触角的延长而不是,听别人说,看别人塑造的。不能说别人提供的就是不好的,只是有时侯最真切的感受源于我们自身,就像是读书选择经典一般,可以的话自己去吸取精华而不是品味别人嚼过的经典,也许更好,但总少了些滋味。
到此,收工背书去。
我跟好友说,近来越来越喜欢简单的,纯粹的做一件事的感受。有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放进了牢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