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年末,大家都在年终总结,制定新一年的计划——读书、减肥总是最受欢迎的新年愿望……但是我们憧憬美好未来之时,还是不能忽略一个事实:
去年这时制定的计划,多半没有实现……
如果不想重蹈覆辙,我们就该好好思考一个问题——
为何新年愿望,总以失败告终?
1. 下决心是个体力活
我们通常说,把事情做成是困难的,而下决心是简单的。相对来看的确是这样,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一点——“下决心”可能也是个高消耗的“体力活”……
当我们在年初狠下决心的时候,相当于告诉自己这么几件事——
- 我现在做的不行,需要改变;
- 做出这样的改变需要很大的努力(所以才要“下决心”);
- 我们的努力可能以失败告终;
很多时候这些只是事实而已,但接受他们实在太痛苦。星星之火刚刚闪现,便有洪水袭来——
- 我做的不好不是我的错,都怪……(自我防御)
- 干嘛跟自己过不去,多累啊……(节约能量)
- 要是最后失败了,多丢人啊!(损失厌恶)
自我防御、损失厌恶、节约能量,都是我们从远古祖先那里继承的本能,由缘脑控制。因为这些机制关乎我们的生命安全,处于系统最底层,所以运行更快、更高效。如果缘脑检测到了“危险”,就会迅速从大脑皮层那里夺取控制权,以保障机体的安全。
所以如果内心并不认同,想要通过下决心来与本能作斗争,往往需要消耗极大的所谓“意志力”,实在是个体力活……要是我们畅想未来的时候只管自嗨,没有照顾到缘脑的感受,那它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出来刷刷存在感,让我们不知不觉就掉进坑里。
2. 墙上画马不能骑
经过一番咬牙跺脚下决心的折腾,是不是有点心累?别着急,前面还有一个大BOSS——
迈出第一步。
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能垒的概念,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应该,是不是“自发过程”,都有一个能垒——前文说的缘脑干预、环境的阻力、任务本身的困难——都在阻挡着我们迈出第一步。
很多时候,真正开始践行一件事,和单纯的知道或计划,甚至只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做,是完全不同的体验。以写文章为例——
- 看别人写文章的时候,我们一方面会高估天分的重要性——看到好文章,我们会想:
写的太棒了!我也是这么想的,咋就写不出来!可见天生没有文艺细胞……
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低估写出一篇文章所需要的努力。我们甚至会不无羡慕地说:
那些作家真好,动动笔就能赚钱。
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知那些作家听了会作何感想……
- 当我们自己想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就立刻发现写篇文章并不是那么轻松。我们要规划:
- 这篇文章我要讲什么?
- 别人好像已经写过很多了,我能得更写好么?
- 怎么去论证?分几个部分?详略怎么平衡?
- 要用哪些例子?素材从哪里找啊?
- 怎么写才能让读者接受啊?
- ……
相信我,这个过程绝对是一种煎熬。你会发现脑袋里的想法一团乱麻,能用的例子和素材实在太少,主线的逻辑连自己都说服不了,好像脑袋锈住了一样——你甚至会觉得自己决定写一篇文章实在是太不知天高地厚了,每时每刻都想着放弃。
- 如果你能够熬过上面那个阶段,真正开始动笔写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你列出一个并不完美甚至残缺不全的提纲,顺着已有的思路写下去。写着写着就会发现,不断有新的想法冒出来,它们之间又会产生新的联系。你开始动手找素材——想自己身边的事,翻读书笔记,回看以前的文章,到网上查资料……
逻辑逐渐清晰起来,素材也不断地冒出来,还要考虑如何取舍——这个时候才能体会到,把自己的想法落到纸面上是多美的事。
有点啰嗦了,这里并不是想讲如何写作,只是想借此说明——
- 只是站在旁边看别人做是廉价的,对我们并没有什么用处;
- 停留在规划阶段,受困于自己“脆弱的完美主义”,我们会被阻力和困难吓住;
- 先干起来再说,有什么用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行动是破除幻想、克服焦虑的良药。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一句戏词,用在这里很贴切——
墙上画马不能骑,镜子里的烧饼不能充饥……(出自豫剧《朝阳沟》)
3. 跑步进入社会主义
畏葸不前、只有想法却不去践行,固然不可取,但我们还要警惕,不要陷入另一个极端:轻敌冒进。很多人确定了目标之后,就像打了鸡血一样——
- 每天声嘶力竭地读英语,直到发不出声音……
- 花一整天泡在图书馆,甚至熬夜看书……
- 一上来就跑五公里,恨不能天天跑马拉松……
施瓦辛格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他刚出道时是一名举重选手,需要经常训练——
…我训练了半个钟头,因为他们说训练必须半小时一停,否则你会全身酸痛。后来我看看自己的身体,啥事儿没有!于是我觉得最好再练半个小时……然后我又练了半个小时,再加半个小时……结果总共练了两个半小时!
然后他骑车回家,因为浑身乏力从车上摔下来,掉进路边水沟,第二天甚至拿不起梳子,需要母亲替她梳头……
施瓦辛格说,他得到了一个教训:要想进步就得吃苦……我倒是看到了另一个教训:要量力而为。
当我们轻敌冒进,想要“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更多时候是这样的想法:
- 每天这么拼,说明我决心大啊!
- 跟别人差太多,来不及了!
- 目标定高一点,就算没达到也不丢人……
这些想法都可以理解,但还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拔苗助长”对我们最终实现目标没什么好处。相反可能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
- 准备不足就冲刺,后劲不足,难以为继;
- 失败了之后挫败感更强——“我这么拼还是不行啊!”
- 即便做到了,也可能会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
今天一时兴起,读四个小时书是容易的。难的是,控制住自己,只读十页,然后每天坚持下去。
4. 失败不是成功之母
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大多数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有点问题,而且这句充满古老智慧的格言也有它的适用范围。
万维钢曾在他的文章中讲到这样一个例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复杂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病人就会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结果发现——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续的手术更容易失败,成功率会一直下降;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后续的手术更容易成功,成功率会一直上升。
说白了,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是说“因为经历了很多失败,所以能够成功”,而是说“即便经历了很多失败,也还是有可能成功”——前提是你要从失败中获得反馈并及时成长。
而且,能够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那些事,通常是指具体的、细小的、可得到及时反馈的事情,比如——
- 文章中有一段写的不好,你不断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为之;
- 看书的时候有些地方读不通,甚至理解错误,你通过反复读,或者践行验证,真正理解了书中表达的意思;
- 开始因为跑步姿势不对受了伤,你通过看书、请教专业人员,最后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可是如果失败长期累加,一方面会让自己失去信心,容易高估做好一件事情的难度;另一方面,甚至会降低自己的要求:“失败也没什么嘛,反正都失败这么多次了,也不在乎多一次……”这个念头一起,再好的计划也是白费,愿望最终只能成为虚妄。就像下面的这些失败,肯定不是“成功之母”——
- 从来没有写过一篇完整的、属于自己的、1500字以上的文章;
- 从来没有完整读完过哪怕一本书;
- 从来没有一次持续跑步一周以上。
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踩了好几个坑:看到一些类似主题的文章,就下决心一定要写一篇更好的;然后迟迟不愿动笔,一直耽搁到现在;想写的内容太多,结果发现一篇文章根本就装不下……
今天就先写到这里,下一篇文章,说说我认为的新年愿望的正确打开方式 。
题图摄影:Mohammed Fkriy
授权基于:CC0协议(使用时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