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了,想着再去看看作为这一年最后某些值得去的地方。随意上网搜了下关于上海“最”字辈的地方,嘉定图书馆作为最美丽图书馆的桂冠,还是有点心动的。
我曾说过,每座城都应该有一座图书馆作为桥梁来满足,升华所有需求者的求知欲和情感诉求。
但是这座城太多图书馆了,就产生了比较级,最高级。人的欲望是件说不清道不明的事,如果只有一座图书馆,那就别无选择去朝圣了,可是多了几座就会在心里去考量,最后把所有的图书馆都走一遍,才发觉最开始的那座才是自己最为舒适的存在。
好在四年里,我没去过上海任何一家图书馆,而在别的城市却各种打卡当地的地标性图书馆。北京的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南京的先锋书店,苏州的诚品书店,以及各地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都是走马观花似的去游走。倒是上半年在太仓书店办了张卡,读了十几本书。
上海的图书馆,这是第一次。
看着地图上的导航信息,骑行不过一个小时。可是找摩拜单车用了差不多半个小时。
一路上映入眼帘的都是深冬的灰暗色,裹得严严实实的路人,枝叶零落的银杏树,卡车路过时扬起的一阵阵灰尘……随处可见的“拆”字,高架桥上不时路过的动车,停在路边报废的轿车已盖上了好几层的泥垢……
这就是上海吗?我有那么一秒的错觉。
我很难把它和外滩中心比肩接踵的摩天大楼联系在一起,可是这也是上海啊!
每每回家,被左邻右舍问在哪里上班,有人说北京,有人说上海,有人说杭州……其实都是自带一点点光环的。因为所有人的观念里,北京就是天安门故宫那一块,上海就是外滩那一块,杭州就是西湖那一块……
可是他们都不知道这座城有多大,贫富差距有多严重。富人在深巷买醉有人知,穷人在路边饮泣无人问。
那你为什么还要选择这里呢?
我听过一句话,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这大概是很大一部分人选择都市的原因之一。而其他的,譬如都市更接近梦想的可能,都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生活方式,都市有着一个我爱而不得的人……即便你心里有一颗归园田居的心,可现实只能让你在午夜梦回时有个希冀,仅此而已。闹钟响了,日复一日的一天又开始了。
好在这些年里,我没什么太大的抱负,接受了都市的灯红酒绿,也享受一份安宁从容。不去刻意逢迎生活,在时机成熟时到处走走停停,偶尔想念下家人。不曾妥协过往,也乐于迎接新的未来。
几年前在北京傍晚回来时看见小区里挨家挨户都亮着灯,会有那么一刻奢望着,多年后我会不会也有一间这样的房,一个为我留灯的人?
后来发现我想多了。
除了付不起的首付外,还有就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更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而此刻的我只是路过而已。明天不管有多动荡,心里还是留有最后一方故土。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被物化得太严重了,关于故土的心也被削减了很多。总觉得每次回家都像在做客,各种不适应。而在异乡时却也找不到归宿。活成了两头没着没落的孤岛。
电影《后来的我们》里,他们在年关时都急着回北京过年,而几年前他们还在痛骂春运买不着回老家过年的车票。
我们最后都会活成一个林见清。可是我没有像他那样为了一座房那么努力过。我知道我不属于这里,但我也不知道我要去哪里?
有人的地方就有家,有家的地方就有柴米油盐,万家灯火。愿你有人等,有人陪,有人爱,有地方可去,有工作可做,有故乡可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