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
不知道什么是经典的普通家长,
找不到生命的方向,
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年后,
生命不再迷失,
孩子的教育也心中有数,
不但加入了大易社,
而且能够引经据典,
讲讲那些之前只有专家才能讲的东西了,
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
赖老师好!大家好!感谢大家!感谢育心提供的成长平台!
我是桐桐妈张老师,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我读经典—认识经典”。
先大概介绍下自己的情况。
一年前,我是不知什么是国学的,误认为国学就是《论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语接龙》、诗词及历史故事,还有那些看到了就想跳过去的文言文。
由于认识的水平有限,所以想还是学习现代的东西更有用。
一年前的我真是一只小青蛙,哈哈。
加之平时工作比较忙,需要经常加加班,很是期盼周末和节假日,可是每逢节假日,不知所措,经常都在逛超市、商场中消磨时光,即使采购到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兴奋劲也是瞬间的。
那时候我教育孩子和我的生活状态一样,是迷茫的,不知所措的。
不停的思考和研究孩子的兴趣是什么?特长是什么?
然后想通过兴趣班给孩子规划生涯。
但内心告诉我,这些兴趣,这些特长,不是我想要的给孩子的教育,我想要是一种可以带来心灵成长的教育,非常幸运的是,我寻找到了育心经典。
知道了先要给孩子写出一个“1”来,后面的“0”才有意义。
一:经典是什么?
经典是经过历史大浪淘沙的筛选、经久不衰的原创性典籍。
在这里我将范围缩小,定格在大家都在读的《易经》、《道德经》等上来。
大家说《易经》、《道德经》是不是经典?
毫无疑问,是经典,特别是《易经》乃经典中之经典,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 易经风水、易经算命、易经测字、易经管理……等等,打开网页这类信息满网飞。
《道德经》也曾被归入谋略学的范畴, 这都是用的层面,是一个侧面、一个分支,
如果我们不读原文,直接来学这些前人挖掘出来的功用,不正如走入小路,狭隘了自己吗?
我看几句孔子对《易》的赞叹和评价: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易经》包罗万象,揭示天地间万事万物运行发展变化规律,这个规律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她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
展现的是事物生长变化的枢机,枢机之发,惊天地、泣鬼神。
我想他们刚出生时跟我们大多人都是一样的,
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和我们一样是在广大的群众中的,
他们也要经历生老病死,也要为自己的生存奋斗,
他们也要经历人生的各种挫折,也都有人生的迷茫…… 但当他们明自己天命的时候,生命的状态是顽强的。
大家看看我们自己,人生的基础是不是和圣人一样?
大家是不是都有成贤成圣的基、因?
我们人类从何而来,我们生存的地球的生灵——包括所有动植物从何而来?
我想经典中是告诉了我们,天地之气凝结而成的,这一点,大家可以从各地域会生长不同的动植物、及替天地行道的各地域的人不同特征做个思考。
所以我们作为天地之气所眷顾的人来说,应该敬重所有的生命,不管她以何种状态存在,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本来一体,只是成形时披上了不同的外壳。大家此时有没感觉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子,整个地球的距离都是那么的近……
我们回到上面,圣人明了自己的天命,成圣成贤,来教化万民,让我们也回归我们的本源,找回属于自己的天命,来完成天地凝结您这个生命体的使命。
大家说说,我们有没多余的?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没有一个是多余的,都是负命而来的,每个人都要好好的活着,不能半途而费,不能自暴自弃……顶天立地的内寻自己来走这一遭的使命吧。
“美之为美,斯恶已,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美与不美,善与不善都是相对应这出现的,
当我们评价某人某事,都是据有立场的,都是相对的,站在更广更高的视角来看,美、不美、善、不善,都不存在。
最理想的是能够达到群龙无首,拿我们的身体来说,眼睛做着眼睛的使命,而不是羡慕手或者是和手来竞争敲键盘,眼睛反馈敲上去的对不对就可以了。
从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做好自己的使命,君子和而不同嘛。
所以一定要明自己的使命、天命。
怎样明自己的天命?
内寻肯定可以得,因为天命是与生俱来的。
但是如果有经典和明师的指导,就会少走很多弯路。
阴成形,阳化气。
阴是我们的身体,阳是什么?
应该是灵魂了,两者必须有效地结合,阴阳交和,大家说说是什么卦?
是泰卦。
如果阴阳不相交,会怎么样,身体是身体,灵魂是灵魂,这是完结状态,是否。怎样阴阳交合?
最快的捷径就是去体悟先圣先贤。
我们要学会借助他们留下来的东西——经典。
经典都是阳性的,让她注入我们的身体,阴阳相交,自我的身心交合,人与人的交合,人与自然的交合,持盈处泰方成。
经典是我们的精神食粮,源源不断的滋养灵魂,指导我们知行合一。
我去年元月份接触经典,开始也就每晚陪孩子读点。真正开始自己的读经,当算参加了育心中心的培训8月份之后了。
每当我明一点意思,其实我的感觉还是很痛苦,我受到的教育是缺根的教育。我是教育者乱堆积而成的,受教育者是一个口袋,老师只管扔东西,进没进去?进去放在哪?
这些从来没人指导,我的感觉是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少,有时候都有种条件反射的拒绝。
通过读经典,对原来的自我是个很大的挑战,格局的狭小,封闭的空间,无一不受到冲击,原来是没看到大道,也就蜗居着,以为天地也就如此。
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在我们姊妹们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说一句“身正不怕影子歪”,一定要我们正,但由于父母的局限,一直没有让我明白什么是“正”。
但我确信他们这句话没错,我就经常在周围寻找我认为“正”的东西,我看到别人带个眼镜,感觉这个有学问,一定是正的,我要学,结果真的学到了,我现在也带了个厚厚的眼镜,呵呵。
告诉孩子什么是“正”是多么重要。
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父母都不明怎么才叫正。
我们小时候都读过小马过河的故事,
现在也在给孩子讲着这个故事,小马到河边听了老牛的话,准备过河,松鼠又在一边大叫不能过河,会被淹死。
马妈妈给予了小马指导,让小马明白河是可以过去的。
联想到经典教育,很多家长已带孩子过河,或正在过河,可还有家长带孩子在问河水的深浅呢,
如果家长还是那匹小马,怎么指导我们的孩子?
《易经》乾卦首先就是赞叹“大哉乾元,万物兹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还有《大学》里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都讲“终始”而不是“始终”,以终为始,以终指导我们当下的行动。
终是我们人生的目标,需要从当下开始一步一步走过去。
圣人不停的教导我们“君子以作事谋始”、“原始返终”,“蒙以养正”……
我们现在受到的教育让我们看到的终是什么?
更多人是为了学点技能,毕业能找份不错的工作。
如果我们开始的目标就是这样,人生的路真是狭而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下的肯定是小树,种之前肯定知道小树会成为大树,要给它的生长留够空间,而不是由于它现在小,就密集在一起,然后给它施肥给它浇水,提供它生长的养分就可以了,有没人每天测量它长了多少的?
这就是生活中简单的以终为始的道理。
经典能为我们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为我们搭建宏伟人生框架结构,
让我们明白什么是“正”,所以我们要读经典,正心立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也是从自身身心合一的泰,人与人的、人与社会的泰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寻找自身“一”天命的过程,读经典确实可以助我们尽快找到道。
经典就是这样一位智慧的老人,
只要您愿意亲近学习,他都会给您智慧,让您明自己的“一”、明自己的天命,他不计前嫌,
只要您认识到他,任何时候都可来汲取养分。
所以当我们知道有这样位智慧老人时,我们是不是该当下行动,赶紧读起来,用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呢。
三:读经典的方法及心态:
经典好是好,但是难学啊,没有文言文功底,读了也不懂,怎么学?
赖老师也是位家长,他在10年前也没学过经典,他也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寻到了经典的大门。
《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当然不是乱变呵。
乾卦“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反映出事物成长的过程,
一颗种子,当还是种子的时候,就将自己潜藏起来,埋在地下,吸收水分、养分,等到时机成熟春天来了,赶快发芽,为了长大,这时需要更努力汲取养分,长到一定的时候,可以吃了,有可能被人摘走了,有可能还留下来,这些只能尽人事随天命了,当然也可以长到瓜熟籽满的丰收之象,接下来是辉煌之后的隐退。
人生亦是如此,“用九”乃是天则,做好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
经典也是先要去读,这是第一步,后面的懂、感悟、应用都是在建在这个基础上,大家智慧的判断,要不要先迈出这一步。
经典反映的是人性的东西,学习没有说必须读了哪本才能读另外一本。
但她有本末之分。
本是核心的东西,往往被枝叶所遮盖,但我们学习就应该抓根本,也往往被认为是难的东西。
下面引用一个公式:
Z=aM 2/NL
Z就是智慧,a是爱因子,M是教学内容的难度,因为特别重要,用平方,分母部分,N是年龄,L是理解力。
从这个公式可以发现,
年龄越小,理解力越小,教学内容越难,越有智慧。
反之,年龄越大,理解力越大越没有智慧。
只要掌握这个公式,就会非常清楚怎么教育孩子了。
在孩子最小的时候,最没有理解力的时候,去学习最难的经典,他的智慧就会越大。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很多妈妈喜欢和别人去对比,喜欢看别人有没收获,对我们的经典很警惕,那是先祖遗言啊,而且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的,这么宝贵的东西难道不想和孩子一读为快吗?
我们读经典也一样,和孩子一起读经,一起成长进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孩子不读,读的不好,反求诸己吧。
我们要“以无为而为”的心态读经典,“为”是我们的目标,“无为”是我们行进的方式。
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十年后,坚持在当下,大家不要停步哦,每日读半个小时而已。
能否背诵不要紧,我们读是为了化为己有,用经典的智慧化解我们遇到的困难,解决我们人生的难题。
智慧是海洋,经典是引导我们的桥梁,大家都带着空杯上路吧,
先空杯,再空桶,不停的汲取,扩大自己的容量,这样我们到了海边才有意义。
我的分享结束,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宝贵时间!
点评: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用心就好,真是个愉快的春日,有这么好的课程。感谢桐桐妈张老师的精彩分享!
经典的魅力就在张老师的字里行间中流出,文化回归的召唤就在这样的娓娓道来中流淌。
子曰:道不远人。
好东西一直在我们身边,我们因为孩子,亲近了经典,因为孩子,我们得以成长。
张老师对经典的笃诚,对经典学习的认真,我们能明显的感觉的到,真是令人赞叹!信手拈来的风度令人欣喜不已。
《内经》云:“生而神灵”,就是告诉我们每一个生命犹如神灵。
而经典就是传递神灵智慧的桥梁,
《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回归经典的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那来自先古圣贤的用心:唯乎一诚矣。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我们能一起接受经典的教化是何等幸运之事!特别是有好的方法、正确的原则、奋进的团体。
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学习经典,只是自己在找回自己。
《诗》云: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正像如此美丽的经典,要我如何不想她;
《诗》云: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如此华美的经典,悠悠着我们千年的情怀。
《诗》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如此清风白露般的优美经典,我们如何不用一生去追求她?
《诗》云: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
如此动人心扉的经典啊,我们可不要把她给忘记了。
时不我待,珍惜当下,我们齐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