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住院期间,断断续续地看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可惜每日琐事缠身,心绪杂乱,终是看到一半搁下了。
新年伊始,想想去年看的书,已经跨年仍悬在半路,忍不住拿起来继续翻读。不成想一口气读完,已到深夜,想要入睡却再也睡不着。一抹沉重的悲凉笼罩着我,久久不能散去。
记忆中,很少有一部作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左右我的情绪,摄住我的心魄,而《边城》却有如此力量,由不得我不去思考内在的原因。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1999年6月,《亚洲周刊》评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边城》荣膺榜眼,仅次于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如果以单票小说计,则属第一。
目前,《边城》已被日本、英国、美国、俄罗斯等四十多个国家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选进大学课本,沈从文亦由此文一举奠定大家地位。
《边城》故事情节并不复杂。翠翠自小父母双亡,由爷爷一手带大,并在河边与爷爷一起渡船为生。接近婚龄,偶一机缘,她与码头船总二儿子傩送得见,自此双双牵挂于心。
码头船总大儿子天保亦倾慕翠翠,于是向爷爷提亲。爷爷不明翠翠心意,翠翠不表个人心迹,最终船总二子在争婚过程中,大儿子天保由于赛歌不敌弟弟负气出走做生意,竟遭意外溺水离世。而弟弟傩送亦心生愧疚,离家远行。
爷爷去船总顺顺家打探情况,却被船总三言五语打发,深受打击,在风雨交加中沉沉离世。举目无亲的翠翠不胜悲伤,好在母亲年轻时的追求者老军人杨马兵,陪伴着翠翠继续渡船为生,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这是《边城》的主要剧情,如果放在今天来看剧情并不稀奇,可《边城》读后为什么我们会抹不去那份浓重悲凉?甚至夜不能寐?我想这和小说中穿插了两代人的生死爱情与命运有关,而且他们都有着善良美好天性,却竟以悲剧收场,“好人真的就会有好报吗?”这是我们抛不下的疑问。
翠翠的爱情悲剧我们已小作介绍,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翠翠父亲母亲那一辈人的经历!翠翠父亲母亲,为什么会双双离世?
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的背着那忠厚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这屯戍军士便想约了她一同向下游逃去。但从逃走的行为上看来,一个违悖了军人的责任,一个却必得离开孤独的父亲。经过一番考虑后,军人见她无远走勇气自己也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就心想:一同去生既无法聚首,一同去死当无人可以阻拦,首先服了毒。女的却关心腹中的一块肉,不忍心,拿不出主张。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女儿一面怀了羞惭一面却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边,待到腹中小孩生下后,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
这就是翠翠的身世。可以说,翠翠是不幸的,因为自小父母双亡,父母关爱缺失。但从另一角度说,翠翠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非常爱她宠她的好爷爷。
翠翠的父亲为什么先翠翠母亲而走?他本是想约了翠翠母亲一起远走高飞的,奈何翠翠母亲不忍心撇下自己的老父亲。眼瞅着翠翠母亲肚子一天天变大,他走又走不得,活着又愧对军人的荣誉,只好选择一死了之。好似人死了什么烦恼也便没有了,毕竟人们不会再拿死人说事不是?
翠翠母亲呢?她不忍心撇下父亲远走高飞,在士兵服毒自杀后,为了肚子里的孩子,选择忍辱偷生。孩子生下后,最终还是选择了不负士兵,同走黄泉路。这一对苦命的痴情人,终是在另一个世界走到了一起。
让我们再来看翠翠爷爷的反应:“事情业已为作渡船夫的父亲知道,父亲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
这是作为一位父亲的包容,对女儿没有一句责备,一句抱怨。为了女儿那羞赧的自尊心,他甚至装作不曾听到过这事情一样,希望女儿能平静地把日子过下去。只是,翠翠母亲最终还是生下翠翠后走了,留下翠翠陪着老父亲一老一小度日。
而在爷爷去世后,陪伴翠翠继续渡船的杨马兵,在年轻时亦对翠翠母亲爱到情深。那时,他打扮的索索利利,牵了马匹到碧溪岨来对翠翠母亲唱歌,翠翠母亲不理会。而在翠翠爷爷去世后,他自己却成为翠翠的唯一靠山,唯一信托人。杨马兵对翠翠母亲单相思却无果的爱,又何尝不是一出悲剧?但他在翠翠孤苦无依后做出的陪伴守护,又何尝不是最大的善意?
这就是《边城》中穿插交代的上一辈人的爱情亲情,相爱者最终未成眷属,只留下老人孤子守护亲情。
所以在《边城》中,无论是翠翠父母一代人,还是翠翠一代人,两代人的爱情终归是怏怏错过了,留给读者的满是遗憾和惋惜。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清新秀丽,乡土风情浓郁。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沈先生的文字满含湘情苗韵独特味道,在中国文人中说独树一帜,绝不为过。
沈先生的经历更是充满传奇色彩,他于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隶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人。凤凰县史称“西托云贵,东控辰沅,北制川鄂,南扼桂边”,是西南地区现存文物古迹最多的县市之一。
他生于湘西水乡,15岁加入行伍,20岁却又脱下军装,想要重新上学。他只有小学文化,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选在北京大学旁听。
沈先生初到北京的岁月是郁闷的,他与郁达夫、徐志摩多有交集,在他们的鼓励下,坚持笔耕不辍,1924年作品开始散见《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等期刊。
1934年出版的《边城》,是沈先生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朴实厚道的苗家风情,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活泼灵动的语言风格,曲折迂回的剧情推进,无不体现着沈先生的才子灵气。
《边城》中人物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深层次涵义?歌颂湘西水乡民风的淳朴,心地的善良?这是本有之义,因为在《船上岸上》、《贵生》等其他沈先生的小说中,里边涉及的人物也如《边城》中一样善良、正直、厚道,这是沈先生所有描写家乡的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但《边城》中人物的悲剧色彩尤其浓重。《边城》中的翠翠父亲服毒自尽,翠翠母亲吃了很多冷水而死,翠翠爷爷最终在一个雨夜悲戚离世,天保大老悲愤绝望中溺水,摊送二老客走他乡赢得一身落寞,翠翠一年年在渡船中独自守望傩送二老回归,船总顺顺中年一子丧命一子远行。
如为恶人,如此下场则应大快人心,可《边城》剧中人物,一个个却都那么善良,最终好人却无好报,才会让人惋惜不已,加重悲剧成分。
翠翠父亲的善良,在于不逼着翠翠母亲和他一起走;翠翠母亲的善良,在于不忍心丢下自己的父亲,不忍心肚中无辜的胎儿受到波及;翠翠爷爷的善良,在于顾及女儿的自尊心,顾及翠翠终身幸福面对翠翠终身大事的那一份小心。
天保大老的善良,在于和弟弟愿赌服输后远走他乡成全弟弟和翠翠;傩送二老的善良,在于唱歌都替哥哥唱,担心赢得不公平,哥哥溺水而亡后,又心生惭愧,觉得是自己害了哥哥。
善良啊,善良,因为善良,推推让让,小心翼翼,最终竟然把生活过成了最不想要的样子。这是善良惹的祸吗?常说“好人有好报”,可是世间事是否真的就是我们期望的那个样子?这才是我们想要探索的答案。
沈先生在1948年,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1949年初,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尽管经过抢救大难不死,但是文学创作就此中止。
解放后沈先生从事中国纺织服饰考古研究工作,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1984年大病一场,说话、行动更加不便。1988年5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享年86岁。
《边城》故事发生于满清结束后不久的中华民国期间,虽已历经辛亥革命,但在偏远湘西小城,革命的风始终是吹不到的,所以我们能在沈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不受一丝战火侵扰的世外桃源景象。
但在实际作品完成的1934年,湘西已不是最初的那么美好。沈先生在《长河·题记》中说:“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的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惟实惟利的人生观。”沈先生感慨颇多,于是执手中笔记下了记忆中的湘西。
因此在《边城》中,我们处处可见湘西村民人性之美,他们耿直、纯朴、善良、乐于助人、重情重义,翠翠天真无邪、情窦初开、机灵活泼,在她身上汇集了真、善、美。
只是沈先生知道这终归是理想中的湘西,梦想中的湘西,现实中的湘西已经不是笔下湘西的样子。于是他的《边城》虽然青山绿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恍如世外之境,但终归逃不掉现实的纷扰,白塔最终倒掉了即是隐喻。
翠翠的原型,据说来源于沈先生当年行伍中的同伴女儿:在一座小城里,他看上了一个绒线铺里的女孩子,于是借买系草鞋的带子,到绒线铺里去了三次。十七年后,沈从文故地重游,绒线铺子依旧,那女孩一如当年坐在绒线铺里,到后来才知道她是原先那个女孩子的女儿,而她的父亲就是自己当年的那位同伴,只是其母已死。沈先生于是感到无尽的悲凉,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即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曾把悲剧分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三种类型,在《边城》中,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的激烈碰撞,体现得尤其明显,只是文字的唯美,淡化了悲剧意味。
傩送二老会回来吗?沈从文先生没有告诉我们。“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可是生命中,我们知道有些人一旦走了,就真地永远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