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有心理问题的人,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原生家庭。首先是震惊,接着对此耿耿于怀,很长时间都很难与父母和解。
不仅如此,父母成了引发情绪的导火索,不仅很难和解,遇到就爆炸。
前段时间社会上有一封信,北大学子拉黑父母6年、12年坚持春节不回家。这封信一度引起轩然大波,引起很大的反响。这也是一个不能和自己父母和解的典型例子。
在知乎上有一个讨论小组叫“父母皆祸害”。论坛有12万人留言。后来因为反响太大,不再加新人进来。这12万人在讨论小组内部继续控诉父母,而外人并不知道他们的情况。
01为什么自己的性格问题来自父母?
外在父母会在孩子心里形成一个内在父母。很多行为是和内在父母交流。所以,即便他们长大了,父母不在身边。但在心里世界,父母永远和他们在一起。行为模式是和内在父母互动模式的投射。
有一个来访者是讨好型的人格。极力的讨好迎合别人,却始终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为此感到痛苦。
实际上讨好别人的时候是讨好她内在的父母。
之所以会形成讨好型人格,是因为小时候父母的关爱不足。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她不断讨好别人,本质上是在努力获取内心父母的关爱。不可得而痛苦。
还有一个来访者是冷漠回避型人格。在恋爱中不断的跟别人交往,但是当恋爱关系达到一定程度,一定亲密程度的时候,就会主动离开这段关系。会因为一些很小的理由离开这段关系。
当下一段恋爱关系开始的时候,模式又开始重现。开始是正常的,接近达到一定亲密关系的时候,又会因为一些非常小的事情,主动脱离这种关系。如此不断反复。
造成她这种冷漠回避型的人格,是因为跟父母的关系一直就属于这种冷漠型的。
小的时候她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照,每次当她靠近父母的时候,都被父母以各种理由推开。求关注而不得,失望离开的次数越来越多,最重形成了靠近-亲密-疏远的关系模式。
自己和社会他人的关系,是自己和父母关系的复制。即便现在已经成年,离开父母很长时间,并且并不生活在一起,但是关系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很难从这种行为模式中摆脱出来。
02 父母对于养育的误区?
1,小孩子不用教育,长大了再教育。
2,小时候父母包办,长大后到社会上自然就学会自立了。
过了情感培养期就很难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成长主要在的婴幼儿时期。
6岁以前甚至是三岁以前是养育性格的重要时期。但是有些家长并不这么认为,会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扔给爷爷奶奶,等养大了,上学了再开始教育。
或者在三岁以前对孩子养育也非常的不上心,只有饮食上的供应,没有精神上的交流。
父母认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而实际上恰恰错过了最好的培养期。
比如说一岁以前如果父母和孩子互动不好,孩子可能会形成自闭。这种自闭一旦形成终身也很难改变。
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在小的时候养成了以后,要用很大的精力很长的时间才能去改变,有些甚至要用毕生的精力。
有些父母有另外一个盲区,认为把孩子包办养大到18岁,让孩子到社会上去打拼,社会上会教会他需要的技能,自己自动的就能学会。
实际上这样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包办太多,真正到社会上以后,并不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抗压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不够。甚至于以前面对挫折的时候不用动手,有父母的手已经帮解决了这些挫折,一旦面临挫折很容易退回到家里。
没人会认为把一个婴儿扔到一个荒岛上,他能够生存。那么把一个具有婴儿般心理能力的人推到社会上去,在复杂的社会上生存,怎么就能生存呢!
03管束过多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孩子在性格成长的时间因为被管制被约束的太多,被限制的过多。一切都被限定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和方向上。所有的行为只能在限定的范围内按照父母的指示去行动。
会导致个人情绪带宽不够,不能理解自己以外的世界的存在。总认为世界要围绕着自己运转。
因为父母限制的太多,自己做事的动力不足。在社会上不知道该做什么。一片茫然。
没有在压力和挫折的环境下生活生存过,性格稳定性也不好,有压力或者挫折很容易崩溃。
父母包办过多,和孩子界限不清晰,造成孩子和别人界限也不清晰。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哪些事情是别人的,很难很好的交往。
04如何实现自我改变?
1,收回成长的权利。
2,承担成长的痛苦。
3,看清自己,找到榜样。
4,接受沉没成本。
什么是收回成长的权利?
有些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来自于自己的父母。开始震惊,然后思考良久,最重决定回去要求自己的父母道歉。
开始父母会敷衍道歉,孩子感受不到真诚的道歉,会再次要求。
然而当多次要求父母道歉后,父母会突然反目,拒绝道歉,并且认为以前做的都是对的。
此刻孩子的心会突然的崩溃,为了解脱自己的痛苦,所有的尝试都突然之间都功亏一篑。不知道该怎么办,感觉掉入了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深渊里。
此刻来访者的问题是:把自己成长的权利交给的父母。就像小的时候,把成长的权利交给父母。父母负责塑造自己的一切。
虽然现在已经成人了,依然没有收回权利,依然认为父母有权利有义务去帮助自己改变现状。
如果父母不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问题。或者极端情况,父母不在了,没人再塑造自己了。自己怎么办呢?
来访者应该做的事情是把成长的权利收回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自己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子。不再依靠别人来改变自己。
为什么成长是痛苦的?
当权利回收以后,自己会面临下一个问题。就是权利对应的责任。以前自己不做主,虽然痛苦,但是不用承担责任。现在自己做主了,也要承担起责任。
所以,收回权利的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性格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磨练,形成了一套抵御各种痛苦的方法。改变就需要去除掉过去的防御的方法,打造一套新的方法。
这个过程有风险,有痛苦。风险在于你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是更好,还是失控。
痛苦在于过去的防御是在压制一个更大的痛苦,而改变就不可避免的要直面这个痛苦,并且用一种新的防御来解决痛苦。未来的方式需要磨合期,磨合的过程伴随撕裂,伤害,尝试,总结。即痛苦又艰难。
学会观察自己。
看到自己的情绪,看到自己的想法。有一点不太好理解,因为很可能从来没有做过自己的主,所以自己了解自己的情绪,了解自己的认识也没有用。
这么多年的习惯养成不会看到自己的情绪。想要改变就要有个改变的基础,改变的基础就是看到自己的现状。学会观察自己,理解自己。
为什么成长过程需要一个榜样?
找一个榜样是因为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性格。
这时候需要去找一个榜样,然后模仿跟随榜样来。
接下来是接受沉没成本。
应对过去的痛苦有一系列的方法和行为模式。这些总和形成了的性格。
虽然这样的性格让人痛苦,但是依然可以让你生存下去。
如果要改变的话,就要学习一种新的性格,学习一种新的应对方式,就意味着就有的这些模式都要去掉。
花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学会了这些东西,都会被抛弃掉,这就是沉没成本。
人的天性不愿意接受沉没成本。不愿放弃会导致阻碍改变变化。
总结一下,想要改变自己。就需要做到:收回成长的权利,准备承担痛苦,看清自己的真实模样,找到榜样,放弃沉没成本,主动开始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