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篇文章:《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孩子的内力觉醒》,文中举例一位12岁孩子的妈妈,认为女儿能考上哈佛耶鲁名校,就觉得是给孩子最大的礼物了,而自己却在这个过程中显得心力憔悴,不知所措,这样的付出,是否有价值?
请问,考上世界名校,就是孩子最好的选择吗?就是给孩子最好的人生吗?我不这样认为。
曾经也有人问我,希子现在文学方面特别偏爱,是不是在培养她当作家或者上名校呢?我们作为家长,从来没有给孩子规划她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在哪里发展,在哪里居住等,我们的目标: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颗幸福的种子,培养孩子的幸福力以及心理内力。幸福力是什么?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人生,都有强烈的幸福感,哪怕只是逆境逢生的惊喜,或者奋力拼搏后的小成绩,那是内心十足的愉悦感,生活中的每一点小确幸……当孩子怀揣着幸福力,难道还愁她没有幸福的人生观么?心理内力是什么?就是从心里自发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子成长的这13年,我一路陪伴,一路学习,一路观察,一路思考,我发现孩子的成长中,父母要做的,就是和孩子做好心灵链接,感知她成长的心理需求,静听她心里的声音。
孩子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教养”重心。就像文章《在合适的年龄做该做的事,千万别加塞,千万别抢跑,努力就行》,这是濮存昕在自己女儿成长中的感悟,我非常赞同。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急于求成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就像台湾国学大师薛仁明老师所说:不要过早破坏了孩子“格物”的能力。比如,在3岁以前,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孩子六岁以前,我们可以培养孩子专注力、培养阅读兴趣、培养与同伴相处、关爱他人等;孩子入学以后,培养孩子学习的品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管理时间的能力等……当然,这个成长的过程,都不是单一的,是某个阶段侧重,但又必须并行的成长过程。为什么要提倡陪伴和示范,因为,教育是在生活的点滴中,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的契机,你需要留心去关注;在行为的示范中,你不用去简单说教,你只要亲自做一做,孩子就心领神会啦,这种领悟的能力,是否就是“心理内力”呢?
至从希子上初一以来,我就不断感受到——当孩子具备“心理内力”时,她自己是能搞定很多事情的,家长不用着急,你只需要静静地,不动声色地做好自己。
希子进初中以后,曾有近2个月的时间,内心处于焦虑状态。那是新生适应阶段的焦虑:对学校的、教师的、学科的、同学的。每天,我都听她诉说,有时她会哭,觉得自己不如以前,我就听她倾诉,她哭我就抱着她,同理她的情绪,不用讲很多的道理,因为那些道理她都懂,说了也白说,我只需要陪着她度过那段难过的情绪就好。我做得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帮助了她的同学们,给班级的同学们做心理辅导,因为每个孩子都可能有这样的新生焦虑,一旦她周围的伙伴们进步了,其实就是对希子最大的帮助……然后,我看到了希子的变化,焦虑状态消失,学习生活状态越来越好,讲到同学、老师、学习等,都是眉飞色舞的,非常开心。
尤其是这学期开始,周围的很多同学又开始了课外补课。因为希子英语和语文学科都很有信心,数学学科要弱一些。我问希子要不要请个老师辅导一下数学。她说:“妈妈,我暂时不去吧,我想自己再努力努力试试,如果效果还是不怎么好,我再考虑。”然后,我看到她自己去书店买回数学辅导书练习,有空时会找些试题来做做,这是不是因为孩子有足够的心理内力呢?
人的心理能力非常重要,一旦被唤醒,就有非常巨大的作用。人的一生强大与否、成功与否、幸福与否、快乐与否,不取决于他的肢体力量,也不主要取决于他的知识力量,而主要取决于他的心理内力,这才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