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古老的准则,即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异常的增长率会回归正常水平。其中的逻辑显而易见。假设一家公司每年以50%的速度,在为期20年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最终它的规模将会是开始时的3000倍以上。假如接下来这家公司继续以相同的速度增长,那么它很快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不合理的增长率
50%的增长率一般都不可持续,能满两年就是奇迹。这里会牵扯到净利率的问题,王石说:“企业的净利率维持在25%以下比较合理”。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只因高利润必然会招致高竞争。
比如说你开了一家服装店,生意异常火爆,这时多少有些膨胀。过了没多久,你会发现同一条马路上第二家,第三家,第四家和你差不多的店铺会开出来,他们眼红你的收益。
打比方说哈,原本你的房租成本一个月两万,人工成本两万,其他的算1万。你的营业额20万,而服装进货5万。那你一开始每个月可以赚10万左右。
多了一家店以后,客流开始分散,除了衣服进货的成本会因为销售量降低而降低之外,你的人工成本,房租成本之类的不变。而跟风的人群总是盲目的,一条马路上开了4家以后,大家不赚反亏。这时就会有两家随着时间坚持不下去而关门大吉。剩下的两家每个月利润趋于合理,这时也不至于排长队再出现跟风。
合理的高增长
这种基于两个条件,要不就是利润合理以至于没人眼红,要不就是你的专业技能没人可以复制。而后者就是巴菲特说的护城河。
但在考虑护城河的问题时也要明白一点,只要利润足够高,再强的护城河也只是时间问题,早晚会有人打破。就像有些生意犯罪为何还有人做,就因为利润足够高,高到即使犯罪别人也愿意冒险。
我们平时选择公司,如果选择的是成长股,净资产收益率尽量选择15%到30%稳定的公司,并且他们有独家经营权或者强大的护城河。另外也要在估值合理的时候买,绝不能触碰泡沫。然而买点只有两个地方,左侧情绪极度恐慌后的风平浪静,或者右侧第一次拉升以后的回调,至于说右侧打板的做法,大多都是快到顶峰时的疯狂,严重脱离基本面。这种做法风险比较高很难把握,一旦被埋就是本金的永久性损失。(关于买点只是个人看法,一套模式一旦知道的人多了也自然会失效)
成长股选择难度高于价值股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收益率并不算太高,能稳定吃分红的公司。这些大多都已经不属于成长股范畴,更偏向于价值。对于这类公司,过去发生的事都可以在网上找到,而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体验到他们的变化。
比如说前段时间去浦发银行办理业务,发现原本一个人一个窗口的方式,已经变成了一台机器解决大部分问题,而大厅里只有一位工作人员引导机器的使用方法。效率比原本稍微有些提升,排队时间缩短了不少。又比如中石化和中石油在一条马路上,发现中石化门口车子在排队而中石油空空如也。选择大公司很容易,至少没那么容易倒,国家兜底。而成长股,调研难度就大太多了。
对一部分大人物而言,和上市公司的高层领导吃饭聊天是家常便饭,而我们散户需要了解那些公司,能得到的信息太少了。昨天在大众点评搜索地素时尚的评价,大多数门店3.5颗星。下面的评价说他们家款式不错,但衣服泡水后水的颜色会变,这就使得原本觉得财报还不错的公司(高管还在回购),就一股不买,即使以后价格涨了也与我无关。
成长股比起大盘蓝筹风险高很多,相对收益也会更高。为了防止本金永久性损失,就要把所有的研究做足才能下手。至于一些人买军工,半导体我不太好理解,他们买入的时候,对公司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呢?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懂的领域,有自己能接触到的一些事。不需要担心错过机会,市场上机会太多不可能都抓到。人的一辈子能抓住3到5次机会,就已经能上天了。就像巴菲特说的,一辈子只能买20家公司,我们才会认真选择。
经常听到人说,小资金就该买小盘股,波动大赚的多。在笔者看来,散户能搞明白的大多是大盘股。至于小盘成长股,连机构也只能搞明白一部分。既然竞争不过机构,何必撞的头破血流,还不如抱着自己搞得明白的公司,慢慢等待机会,总有自己能搞明白的成长性公司出现在自己面前。可能几年只能出现一次,但急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