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每日一更,日更千字”的第七日,晚上,跑步回来已经倦怠。在宁静的跑道上,看到身边三三两两的路人,或是牵手,或是窃窃私语,又或是背音响强大地播放自己爱听的声音,偶有不屑也有被影响到,只是跑着,跑着,路上行人已经不再是络绎不绝,渐渐地,变得形单影只。如此,这一天也将近尾声。
坐在键盘前,脑子里空空如也。我努力地回忆着今天发生的事,一切都过于平淡,像是没有发生似的。气若游丝真写照。还好,中午午休时,看了一段字,让自己平添了好气色。
之前假期可以心安理得的一天读完一本书。我不是刷书,不是一目十行,而是从心交流。如同今天午休,读《傅佩荣讲庄子》。本书分为四个主题:人间患难深重、心斋与道契合、外化而内不化、从真实到美感。
每一主题都有实在的收获,在“人间患难深重”这一主题里,对庄子的写作方式的三个特色有了了解。
第一, 他写寓言,他用这种方式,让大家自行思考判断。真不愧为是庄子,在庄子的眼中,人人的判断无论对错,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读之前我们就应该有的——深度虚无主义。庄子的寓言是用事来明理的。
第二, 重言。借重古人的话来说明。有点像我们现在写作时的引用。但又有些不同,现代文中的引用是真实存在的,而庄子的“重言”可能是弥天大谎,庄子是在借名人效应,强化自己的论点吧;有时候庄子的“重言”又像是真假参半的侦探剧,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可能是庄子要表达的吧。庄子的重言是用人来明理的。
第三, “卮言”这个 “卮”字就跟漏斗一样,随容器而调整其形状。也就是借景抒情,自由自在,类似于散文。庄子的卮文是随感而发的。
无论哪一种写作形式,庄子都用自己的体系传递给你讯息:人生在某一方面受到了委屈,在其他方面却能有所得。跟西方圣经中所讲的,上帝在给你关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如出一辙。正如当下正热卖的新书书名一样《你所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回归》贴切。
人生何处不欢喜呀,我们欢喜的是遇到未知的状态时,念诵老庄的句子: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是一种豁然开朗,忆起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蝶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与万物都是一体的,又何须畏惧无法预知的未来呢?
人生何处不欢喜呢,单是阅读了一段字,对于写作就有了“人生不设限”的遐想,单是阅读了一段字,就印证了“少则得,多则惑”。单是读了一段字,我们就有了“顺其自然”的接受,而不是无奈的嗟叹。
道家强调的智慧,就是一个人判断条件是否成熟的能力。至于该如何判断,可能通过学习、观察,或是从过去的经验中寻找线索。生活是微妙而神奇的,我们与别人来往,可以将过去的情况总结,再开发一个新的未来,只看自己怎么说、怎么做。因此,如此周而复始又推陈出新的状态里,怎能不欢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