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6日,简书作者小鹿快跑09在简书更文一篇:《知识付费这两年,我花5000元买的4个教训》(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008ad6673167),这篇文章迅速蹿红社区,关注度暴增,羡煞无数简书日更作者,阅读人数10w,打赏就有122个人。
这还不算,更大的惊喜在后面。7月23日,田宝谈写作专题的作者田宝特意对小鹿快跑9进行了专题采访并撰文发表在简书社区。7月24日,无数知识达人都在使用的云笔记软件印象笔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发。
估计这篇文章的关注度后续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影响依然在不断地发酵。曾经,简书作者浵浵的妈妈一篇《2016——自律改变我的人生》经印象笔记转载,同样创造了一篇文章近10w的阅读量。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总结了花5000元买了四个教训,分别是:
教训一: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捷径就是勤奋。
教训二:花时间多读经典,不要为无知买单。
教训三:很多道理早已经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词蒙蔽。
教训四:不要变成知识的囤积者,而应变成知识的行动者。
最后的结论是:你必须一条条结合实际去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识焦虑。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一直为别人的道理付费,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读者“牛粪茶壶”评论说:“这篇文章太好了!终于有明白人说真话了!......这篇文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不要让那些头脑发热的人再浪费青春浪费钱了,那些学了就忘,自己真正理解真正做出来的才是真会的。背下来白瞎,做出来才是真,警醒吧。"
作者道出了大实话和硬道理,说出来无数知识渴求者的内心困惑,所以我猜想这是这篇文章这么受读者欢迎的根源所在。
这四条教训都是作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条条都是硬道理,经得起实践检验。今天我专门来谈谈其中的第三条教训:很多道理早已存在了,不要被新名词蒙蔽。
作者在文章谈到:
随着付费课程的出现,你会发现新的名词越来越多,比如:成甲的《如何靠知识管理获得爆发式成长》里面提出的“临界知识”概念,你事实上就会发现它就跟查理芒格的“普世智慧”换汤不换药;
周永帆的《记日记,一个小众成长的利器》,小众成长不就是比较少数人使用吗?
兰启昌的《如何用成长型心智实现你的人生跨越》,成长型心智就是积极主动思考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新名词?当然是为了营销所需,人都是好奇的,也都是喜欢新鲜的,如果跟以前的道理一模一样,我为什么还要听你的呢?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个世界上的很多道理都是早已存在并且不会变化的。你只要抓准了几条核心的,就已经够你行走江湖几十年。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自己钻研透彻之后老酒换新瓶,用来忽悠新的消费者。
经过最近阅读《好好学习》、《学习之道》、《与时间做朋友》这几本书,我同样发现了这几个新名词“临界知识”、“普世智慧”、“绿灯思维”、“元认知”、“理性思维”、“软区域”等新名词,其实这几个名词的核心意思是一样的,它们的本质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即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实践论的具体应用。
元认知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它是一种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元认知要求运用大脑进行有意识的思考,充分挖掘各方面的信息,深入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得出客观真实的结论。这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元认知,也就是成长型心智、理性思维模式,从积极正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打破惯性思维和直觉思维。
我们的老祖宗就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福是祸还不知道呢?要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同样是半杯水,具有积极正向思维模式的人看到后就会高兴的说,哇,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可以喝。而悲观消极的人看到后就会说,哎,怎么只剩半杯水呀。心智模式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
再比如,如果你刚开始学打保龄球时,一个人对你说:“太棒了,居然一下子击中八个球瓶!”另一个人说:“太可惜了,你居然漏掉了两个。”哪一种回应会让你心情更好,更有斗志继续学习呢?答案显然是前者。因为前者是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传递出来的是信心和力量。
《沉思录》中有一句名言:我们听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观点,不是事实;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一个视角,不是真相。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轼写过这样的经典语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答案必然也不同。
人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懒于去主动思考。绝大多数的人是凭借直觉和经验思维去做事情,缺乏真正理性深入的思考。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为什么95%以上的人都是低品质的勤奋者。
美团的创始人王兴曾经说过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这里所说的真正的思考事实上就是一种元认知的思考,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
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将介绍四个方法来帮助大家了解如何通过日常练习来提升元认知能力。
一、冷静思考1分钟
遇到事情靠直觉或惯性做出反应还是冷静思考1分钟再做出反应对绝大多数人来讲,直接影响着事情能否得到妥善处理;而对竞技者来说直接决定输赢。
乔西·维茨金在《学习之道》这本书提到,竞赛者输赢之间的距离是很微小的,有很多办法都能将胜利从失败的手里夺回来。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是可以转败为胜的。
具体可采取策略如下:做二到三个深呼吸、在脸上拍点冷水或者快跑50米,就可以赶走坏情绪,回到冷静状态。
乔西·维茨金在文章中写到,“思维灵活性是最重要的,也最需要不断提高的克制,我自己也在不断寻找新方法,让自己在心理上越来越刀枪不入。当感觉不舒服时,我的本能不是要避开这种不舒服,而是淡定的对待,当受伤时——这是武术生涯中经常发生的,我尽量不吃止疼药,而是努力将疼痛感转为一种积极的感受。“
”在行为训练中,首先,我们要学着心平气和对待一切已发生的事,之后我们要学着将这些事情为我所用,最后我们要学着做到完全自给自足,创造出我们自己的地震,这样,我们的思维过程可以自己创造突破性创新想法,而无须通过外因刺激。”
切记,遇事先深呼吸,冷静思考1分钟。
二、模拟预演
对于比较重大的工作任务,我们坚持底线思维,考虑一切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事先做出详细的预案,并在脑海中模拟真实的画面,比如举办新闻发布会,突然有记者提出刁钻古怪问题,理智地思考如何应对。这样详细地设想,相当于在对自己未来可能会有的举动进行预演,经过这样的元认知思考,在事情真正发生时,我们就不会惊慌失措,能有效避免更坏情况的发生。
三、大量阅读。
查理芒格说过,我这辈子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阅读的。
养成阅读的习惯,不仅能扩充知识储备,更能在思维方式上给予我们启迪。除了从不同学科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可以读一读先哲们的思想著作,从中获得启发。坚持读书也是提升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法宝。
四、写反思日志。
通过写反思日志,对自己工作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进行检视反思。
今天我做得不好的事情是什么?我当时是怎么考虑的?
如果我重新来做会有哪些改进?
今天我有哪些优秀的表现?我当时又是如何思考的?
这些道理估计人人都懂,但真正实践的人还不太多。
各位看官,不知你是懂得的那位还是真正实践的那位?
我是高度自律热爱思考的娟娟。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字,希望你能点个赞❤或者关注下再走!感恩亲的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