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事》,这是我的第三本庆山的书。
还是不习惯叫她庆山,觉得安妮宝贝,是她在我心中原本的模样。安妮宝贝经历了千山万水,世间炎寒之后,变成了现在的庆山。
记得第一次看安妮宝贝的书是《莲花》,在大学的图书馆,偶遇到这本书。
她的书总有一种魔力,能让你静下心来,跟着她的节奏,进入她的世界。她的书,她的世界,我感受到的是一片的寂静,却又暗藏着生机。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第一次去网上搜索她,看到她的照片。照片里的她安静的坐在藤椅上,对着镜头淡淡的笑。眼睛里有着一股疏离。这种疏离感,仿佛是刻在她骨子里的。这种疏离感,却不会让人不适。
傅小平评价她:安妮宝贝给人一种末世的颓废感,颓废,但并不荒凉。
在现在满地都是鸡汤文的时代,她的书犹如一股清泉。她依然静静地在这,静静地再版着她的书。
由她的经历知道,她是一个自由的人。不受约束,不被束缚。
她讨厌别人把她和她书里的角色对应起来。可这些角色多少都有她的影子,书上的描述多少都有她走过的路。
离家,自由生活,暂居,奔波。成了她经历的主旋律,也是她书里的基调。直到,她更名了庆山。文章里多了一点妥协,不再沉醉于稀薄幻觉,变得清淡节制。
我们是不是都曾是安妮宝贝,当历经世事之后,我们又能否成为庆山?
《二三事》是一部长篇小说。
苏良生和尹莲安是故事的主角。沿见、恩和、盈年都是她们生命中出现的人。
打开书的时候,把《序言》重复看了三次。也许是我很久没有看她的书了,也许是我很想念她的文字。
《序言》有两段文字记忆深刻。
“很多人写着写着就不写了,或者渐渐消失不见。我一直在写,写了十六年,直到此刻当下。我也已说服自己相信,人的一生,会有需要做的一些事情,我来到这个世间游玩一趟,一直在认真和专心对待的,有写作这件事。”
“刚出来是,无知无畏,文字颓废,即兴,放任,一意孤行,之后一路跋山涉水,山高水远。渐渐觉得远处更远,远处更高,自己更微渺。”
人的一生很长,却又很短,在我们总要让自己相信一些事情,坚持一些事情。
尽管相伴的人渐渐地走散,可人生不就是一个人的路途吗?
书里的第一个角色是苏良生。
苏良生,一个桀骜不驯、内省自持的女生。幼年失去母亲,在单亲家庭长大成人,一直寻找着温暖,寻找着爱。一直奔波,却始终无法融入这个社会,游走在自己的一种稀薄幻想和现实之间。无能为力于各种人际关系,人际脉络简单,喜欢一个人,走走停停,看书写字。
每个人都在找那个与自己互补或是极尽相同的人。为了寻找这个人,和弄清楚自己的内心,良生选择了辞职,去旅行。这趟旅行,没有目的地,只是随心地游走。
直到她在中甸去往松赞林肆的路上遇见了莲安。
莲安,书里的第二个角色。书里描述她最多的词是“暴戾天真”。莲安和良生有着同样的本质,却又彼此不同。莲安妖娆丰盛而张扬,剧烈凛冽,兼具堕落和放纵的激情。
莲安,有着一个苍白的童年。颠沛和残酷的童年,让莲安喜欢丰盛而浓烈地活着。
17岁酒吧卖唱,被经纪人看中,出道,成为大明星。
莲安说:“我喜欢丰盛而浓烈地活,即使是幻觉,但是幻觉太静,亦没有温度。”莲安极力地盛开,却又快速地凋谢。在她身上,看到了生之繁华和无限荒芜。
“她说,她只是暴戾天真的女子,带着决然。与任何人都不同,与人与事从无眷恋,不受束缚,是那种可以再任何一个地方就上路的人,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弃绝方向只为缱绻相守的人。”
这就是,莲安。
沿见,一个有着既定秩序和原则,不会被任何人轻易干扰的男人。良生的男朋友。
这是一个自律且干净的男人。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喜欢控制权利有事略带偏执。一直过着遵循社会主流标准的生活,并且独身七年。
他处于社会的上层,明白束缚是这个社会无可避免的东西,可是良生是一个何等追求自由的人啊。也许是长久的孤独感,也许是良内心深处渴望的安全感,让良生接受了沿见。良生骨子里的桀骜不驯,也是真正吸引沿见的因素。每个人都会被自身所缺乏的东西所吸引。
可是,沿见是社会主流的上层人士,也接受了上层社会所给予他的思想。占有欲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的显露。
他说过,良生的灵魂对他而言是森林,有无限趣致。但是他更想把这片有趣致的森林改造成一座安全的城堡。
沿见无疑是爱良生的。可这种爱里,却掺杂着占有,控制,传统。
恩和,莲安的孩子。父亲不详。
书里说:“孩子,像核一样植根在血肉深处。暗的子宫,是一枚沉坠至静的果实,因着意念,逐渐膨胀,渐序发芽,绽开花蕾,枝干挺直蔓延,直到它成为依附肉体而存活的一棵树,汁液饱满轻微颤动的树。”
孩子,是希望,是光,是支撑莲安度过阴暗岁月的动力。
恩和,就是这样的存在。她让莲安的生命有了延续,让良生有了想念莲安时触手可及的温暖。
恩和,犹如良生和莲安的孩子,或许也只是她俩的孩子。
盈年。良生的丈夫。一个温和安静的男人。
盈年的爱与沿见的爱有所不同。沿见的爱有既定的秩序与规则,总试图让良生顺服。而盈年的爱,从最起初开始,对良生从无任何期许,自然也无失望。他觉得只要良生在那里,就是好的。
爱,从来不是控制和顺从,而是懂得和接纳。
“爱里面有太多贪恋胶着,所以会有离散,若从爱到无爱,如同盈年,这感情却是更有担当。与其说他爱我与恩和,不如说他怜悯和有恩慈,并且知道我们。我却觉得是好的。”
所有的爱情最后都会回归平淡。良生与盈年的爱,到了最后成了普通的四口之家。
所有的圆满到了最后,抑或只是平淡甘愿、波澜不惊,看起来非常庸忙。
我最喜欢书里的一句话:
“我不觉得人的心智成熟是越来越宽容涵盖,似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应该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自己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知道不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而后,做一个纯简的人。”
八面玲珑、大方体面,成了我们所追求的样子,以为那是成熟的标志。但是,八面玲珑之后,我们是否还记得内心的追求?还记得我们最初的样子?更多的是,八面玲珑之后,我们模糊了内心,丢失了自我。
人生不过是一个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
从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渴望得到名和利,希望得到的越多越好。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会做一个减法,减去一些不需要的东西,那时,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才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当我们知道我们什么是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时,那才是我们真正心智成熟的样子。
也许,最重要的东西,不是名与利。
而是平淡的生活,和睦的家庭,和渐渐老去的他。
最后,附上书里的一句话结尾: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我的人生,倏然过完了大半,不过是二三事,如同时间流转起伏的情缘意志,并无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