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哪一天起,身上有两个对比鲜明的“我”在不断的争辩、对峙、撕扯、妥协、和解、悦纳,共处,就像西安市高陵区泾渭分明的河流,清浊自分,和谐共生,“两河源点起分争,泾渭分明辨不清。” 后来我不断地去思考,不断地去探究,不断地去还原,不断地去回溯,终究是没找到满意合理的答案,为了自我安慰,我就勉强认为是基因里带来的,一个随爹,一个随娘。
爹的不拘小节,娘的事无巨细,在我身上有时体现地淋漓尽致。我爸是个有大格局的人,我爸做事向来都是抓大放小,今天吩咐我的活干完了就可以了,不管我干的怎么样;而我妈会检查我的每一个细节是否到位,没有到位的地方会毫不含糊地叫我重新做,如洗衣服,哪件衣服的袖口没搓洗干净有个小污点,妈会把这件衣服从晒衣服的铁丝上扯下来摔给我,然后用眼睛盯着我,一句话都不说,我吓得会秒懂,赶紧拿着衣服跑得比兔子还快,直奔门口水塘的洗衣青石板旁,继续认认真真地搓洗,直到看不到污点为止,所以打那以后我做家务都认认真真,只要周末就把家里拖得干干净净,可以照见人的那种,有一个小污点,我都会千方百计地把它去掉。
这些好习惯就像大脑固定的思维网格一样,从不乱窜,各司其职,严谨有序,整齐划一,但是有件事上,它却乱了分寸,那就是一直停滞在八年前手机里面的相片中,手机里面的相片有1万多张,从2017年到2025年,那里面还有瑾宝3岁跟我不太熟练的比耶照片,现在瑾宝都是五年级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都快有我这般高了。
我一边凝视着一边莞尔着还一边感慨着:指缝太宽,时光太瘦。这一路走来,刹那了芳华,缱绻了岁月,氤氲了流年,镌刻了回忆,旖旎了风光,珍藏了美好,留住了美景,罩住了心田,攫取了美食,串住了足迹,表帧了成长,上传了惊喜,收藏了希冀,最后汇总在时间的长河里,变成七彩的琥珀,晶莹剔透,熠熠生辉!
我一边分类一边上传一边哑然失笑,突然有种如释重负的精喜,还有种打翻了五味瓶的感觉。
为什么要整理手机相册呢?
我是女人,性别决定我每天都要收收捡捡,但是在换季的时候还是找不到某件配衣内搭,沉思片刻,我的问题前人肯定有,书中肯定找到答案,于是我上网搜索这方面的书籍,果断下单入手。
日本作家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开篇就说了:“明确整理目的与理想生活:在开始整理前,思考为什么要整理,想象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子,明确无论是丢弃还是拥有东西,都是为了让自己更幸福。”
第一、重拾一份温柔的回忆。
上传时一张张翻检,有学习时的专心致志,有人在旅途的美景,有家人欢聚一堂的快乐开心,还有小开爱们的机灵古怪,更有人间烟火的美食……那些被时间冲淡的记忆,朝花夕拾,昨日重现,把遥不可及的昨天缝合在伸手可触的今天。正如三毛回忆录《温柔的夜》里的金句:好似一场濛濛春雨洒在干燥的非洲荒原上一般,怀乡的泪,在心里慢慢地流了个漫山遍野,竟是舒畅得很;还如杨绛在回忆录《我们仨》: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故一遍,和他们在聚聚。人们有了回忆,就有了慰藉和寄托。不是空无一物,可以沿着照片去回溯,回忆那时那地那景那人和那事。
第二、给手机“减负”的轻松。
一万张照片和几百个视频,一共占了七十多个G的内存,128G的内存,相册占了手机内存的一大半,拍新照时都显示“内存不足”了,上传后看着存储空间一点点变空,一点点释放,我长长吁了一口气,连滑动屏幕都觉得轻快自由了——这种“断舍离”不是扔东西,是给重要的回忆找个安稳家,自己则轻装前行。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中提出了“断舍离”的整理观念:“放弃一个无用之物,就腾出一点空间,处理一件多余之物,就减少一份负担,减少一次浪费,就恢复一分精气神。然后,可以翻开人生新篇章。”
第三、厘清生活的节奏。
翻照片时会发现,哪些瞬间是真心想留住的(比如和家人的相处、自己专注做事的样子),哪些只是随手拍下的冗余(比如重复的风景、过期的截图)。分清这些后,反而更清楚往后想多记录什么、多投入什么,生活的方向也跟着明朗些。
第四、落实做事的执行力。
以后即拍即传,不能拖拉,当日事当日毕。把照片分好类,马上上传,不能让这些照片占手机的内存,更不能让这些照片在手机里面躺平或者是流浪,一不小心删了,给照片找一个“安稳的家”,以后可以随拿随取,这样才是我们拍照的意义。
第五、存一份“安全感”。
手机万一丢了、坏了,这些照片不会跟着消失;以后想做本家庭相册,或和久未联系的朋友分享旧照,直接从云端调取就行,不用再翻遍手机文件夹,省心又踏实。
八年相片今归家,既有情绪上的暖意,也有实际的便利,还给彼此满满的安全感,更给未来厘清方向和落实执行力,上传的意义此刻就具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