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纽约市长鲁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和美国其他地区的一些政府官员采纳了社会科学家詹姆斯·威尔逊(James Wilson)和乔治·凯林(George Kelling)提出的“破窗理论”。这项理论表明,即便是一个象征杂乱的微小讯号——比如住宅区里有一扇窗户破了,或某个店面的门坏了没修——都有可能为范围更广的负面行为推波助澜,原因就是它传达出的社会规范意味。 接受了这个理论的朱利安尼、纽约市市警察局长以及其他政府官员,开始重点整治那些关于混乱无序和轻微罪行的微小但强有力的讯号。他们的做法包括清理涂鸦、打扫街道,对一些看似极小的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政策,比如乘地铁时逃票的行为。虽然这方面的科学证据还并不充分,但政客们认为这些举措有效地遏制了更为严重的罪行和违规行为。然而,行为科学家基思·凯泽(Kees Keizer)、西格沃特·林登伯格(Siegwart Lindenberg)和琳达·斯蒂格(Linda Steg)的研究似乎揭示了确凿无疑的证据,说明这些看似微小的、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确实会对环境中的其他行为造成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指出,政策制定者和相关商业机构运用一些微小的改变,就能得到显著的收效。
人们违反看似相对来说并不重要的规范,而且违反的迹象清楚可见,这很可能会导致人们在更加重要的问题上违规。比如说,商场或许会认为,试衣间里或洗手间里偶尔有点儿垃圾没什么大不了的,可是那点儿垃圾很可能会导致商场里的偷窃率上升。在职场中,如果管理者默许办公环境一直脏乱,或是东西坏了也不修理,那么这些迹象渐渐积累起来,很可能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让人变得懈怠,更糟的是可能会导致某种渎职行为。那么,经理人、市议会成员,甚至是政策的制定者可以运用哪些“四两拨千斤”的方法高效率地影响人们,让大家在社区和公共区域做出他们所倡导的行为?
那些研究者们最近做了一项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得出了一个较新的结论,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方法。与大家都认为的相反,让人生活在一个整洁有序的环境中(员工厨房里没有脏杯子、公园里没有随手丢弃的垃圾、人行道干干净净),并不能塑造出最强有力的、能让人做出受鼓励行为的背景环境。实际上,最强有力的背景环境就是,要让人们清楚地看到其他人都在遵守规范。因此,最有效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并不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已经井然有序的环境中,而是让人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看到他人遵守秩序的环境中。换言之,在办公室里,最好的“四两拨千斤”的方法或许是把收拾厨房和员工更衣室的时间段调整一下。与其让保洁工在大家全都下班之后来干活,还不如让他们提前来,好让员工们看到办公环境恢复整洁的过程。
政府官员们可以采用的一个类似方法是,倡导市民们不要只是简单地“不去做糟糕的行为”,而是以一种公开的方式,去纠正他人的糟糕行为。市政当局可以拨出资源,把那些希望公开表达对脏乱环境的不满的市民们组织起来,去清理湖泊和海滩上的漂浮物,清除楼房上的涂鸦,打扫街道上的垃圾,通过这些手段来倡导民众维持整洁。本书作者之一与雷蒙德·雷诺(Raymond Reno)和卡尔·卡尔格伦(Carl Kallgren)同做的一项研究显示,这样做的效果好得出乎意料。观察结果显示,在正常情况下,38%的路人会把手上的广告宣传单随手扔在街上。但是,如果路人看到有人把别人扔掉的宣传单捡了起来,扔垃圾的人数比率就降到了仅仅4%。
在塑造人们行为的时候,由于背景环境起到的作用与你所传达的信息内容一样重要,所以,即便是对环境进行一个看似很小的调整,也会带来显著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