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户外的这几年时间,我爬过北京的箭扣长城、江西的武功山和河南的南太行山,走过陕西秦岭的鳌太线和云南丽江的雨崩线。这些山脉和户外线路,海拔高低不等,最高的也就3700米。于是,我心里暗藏一个想法,就是登一座雪山,而入门级雪山的最低海拔也在5000米以上。
国内的入门级雪山主要有三座,云南香格里拉的哈巴雪山(5396米)以及四川成都的四姑娘山大峰(5025米)和二峰(5276米)。我在网上查了一下资料,想知道这三座入门级雪山中,哪一座爬起来相对容易一点,毕竟年龄和体力不能和年轻人相比,先找个容易的试试吧。
大家都说四姑娘山的大峰可能相对好爬一点,登顶率比较高。恰巧去年5月一个一起爬箭扣长城和南太行山的队友成功登顶四姑娘山二峰,我就问了问他攀登二峰的感受。他说还好,没有高反应该可以上去。
然后就是找时间,来回至少也要个五六天,去年下半年单位事情多,一直忙到年底。到2020年初,抽空走了一趟雨崩。接着就是春节,随春节而来的不是春天,而是新冠病毒,结果把人闷在家里几个月没有出门。
刚允许出门了,就与同事、同学在家门口的小山走了走,恢复一下“锈迹斑斑”的身体。5月份,在同学的邀请下随铜陵水露芸涧户外去了趟雁荡山,在悬崖峭壁上体验了“飞拉达”的惊险刺激。
从雁荡山回来,加入了水露芸涧户外微信群。
有一天,我看到群里发了去四姑娘山大峰的活动安排,这不正合我想爬雪山的想法吗。但转而一想,夏天的四姑娘山大峰好像没有雪吧。我随后打电话问了水露芸涧户外领队陶公子,他说现在确实没有雪,不过爬起来难度相对也低一些。
我还是犹豫了几天,总觉得雪山没有雪,去爬没啥意思。后来,转变想法,能去体会一下高海拔山峰也不错啊,一是看看自己能不能适应高海拔,会不会高反;二是看看自己体力能不能登顶5000的山峰。确定后,赶紧报了名,因为要提前预定去成都的高铁票。这时,距离8月1日的出发时间还剩半个月。
本来报名这次登山的人数有十几个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成行的是九个人。其中包括领队陶公子和茗山子。其余七人,除我之外,还有青空、兰花、施琪、青通河畔和木子父女。
8月1日,我们从铜陵站坐8点23分的高铁到合肥南站,大家都准时到了铜陵站。除了陶公子因为送孩子上学,搞的太迟,只能加钱买了后一趟的商务座。陶公子说加钱加的肉疼啊,比原来车票价格翻了一番还不止。好歹还有车,没有耽误行程,领队也不好做。
在合肥南站,我们坐11点10分的动车到成都东。成都东是终点站,行程将近10个小时,到晚上九点才到。
下车后,陶公子带我们找他事先在成都预定的位于青城山路的锦上四季酒店。结果我们背着大登山包小登山包,绕了一大圈,没有找到这个酒店。陶公子把酒店位置发到这次活动群里,我们跟着导航的线路走。陶公子又打电话给酒店,确定酒店是在一个公寓大楼内,我们这才气喘吁吁地找到住的地方。
在大楼门口,门卫非常认真,要我们一个个登记,陶公子说已经订好酒店了。我们闪身一个个从大门鱼贯而入,留下陶公子在那应付门卫,也不知登没登记。
大家在楼下随便吃了点,就赶紧回房间休息。因为成都的海拔只有500多米,那晚我睡的挺香。而且刚刚下过一场雨,气温不是很高,房间的空调都没有打开。
8月2日上午10点,成都这边的户外公司派一个叫阿涛的小伙子来接我们去四姑娘山镇。阿涛是藏族,25岁,个头不高,人很精神结实。头上扎着一个马尾辫,脖子上挂了一串佛珠,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
成都至四姑娘山镇的路况还不错,前半程都是高速。只是山比较多,穿过很多隧道,有的隧道还很长,有五六千米。司机是个稳重的中年人,车开的也很稳。一路天气变化比较大,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阴云密布,有时还阴雨绵绵。我们在车里聊着天,坐在车窗边的人,不时拿出手机拍着外面翠绿的山、流动的云和略过的树。
阿涛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他向我们强调,四姑娘山镇的海拔是3200米,到了那里,晚上不要洗头洗澡,不要喝酒,防止出现高反。我们也知道,高海拔登山一旦出现高反,别说登山了,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下午2点左右,我们的车在经过一个铺满花草的大山坡时,停了下来。我们爬上山坡,映入眼帘的是各种颜色不知名的小花,黄的、白的、蓝的、紫的。在广阔的天空下,有青草的衬托,这些花丽而不艳,默默地开着,用自己的多姿多彩装点沉默的山和寂静的公路。
我们摆出各种造型,队友间互相拍照。有的仰望远山、有的白鹤亮翅、有点嗅着小花、有点吹散蒲公英。人生没有永恒,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这种处于远方的短暂停顿,却是对自然与生命的深邃体悟和延伸。
我们看见了山,如同看见生命的路。一步步的走来,不是踏入一个陌生的道路,而是回顾自己的脚印,从童年到中年,从稚嫩到成熟,从春天到秋天。
到四姑娘山镇已经3点多了。我们入住的是四姑娘山圣山大酒店。大家放下登山包,擦了一把汗,就来到镇上。
四姑娘山镇属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它依山而建,处在狭长的山谷之中。在酒店与镇中心之间有一条人工河,河水奔腾着,估计之前下过雨,因为天上还有乌黑浓重的云朵。
我们踱步到街上,商店不是很多,有几家卖牦牛肉等特产的小店。而饭店倒是一家紧挨一家,毕竟这条线的景点还不少。除了四姑娘山的几个山峰吸引登山爱好者,还有长坪沟、毕棚沟、海子沟等线路,或者徒步穿越,或者休闲游玩。
我们路过一家正在炖煮牦牛肉的面馆,被飘出的牦牛肉香味吸引。走过去,看见老板正把整块的熟牦牛肉从大锅里捞起来,往盘子里装。问了一下价格,要200块一斤。有个队友问是不是公斤,老板立马否认了。
在问牦牛肉价格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锅台上的几个葱油饼,圆圆的,看起来味道应该不错。于是,我们找了个圆桌坐下来,我点了一份20元的牦牛肉面,其他的队友点了羊杂汤和葱油饼。碗都很大,份量很足。老板娘说,知道你们都是来爬山的,要吃饱才有力气登山。
8月3日10点,阿涛在圣山酒店前给我们搞了一个登山仪式,给我们每个人献上哈达,祝我们登山顺利。仪式虽然简短,但也增强了我们登顶的信心。随后,我们将大登山包交给了马队,我们自己背着装着路餐和水的小登山包,从酒店出发,向四姑娘山大峰大本营进发,路程有15公里。
阿涛帮我们在登山协会办好进山手续之后,带领我们从海子沟景区大门进入。一进大门,我们就看到一个木质的牌子上写着“四姑娘山”,旁边的大石头上用臧汉文刻着“海子沟”。右手边则是长长的木质台阶,一级一级延伸到进山的路。而在木质台阶的左边是一条马道,马道就是原始的山路,驮着大件行李的马就是通过这条马道进山的。
之前的天气预报说,8月3日这天有雨。其实从四姑娘山镇出发时,天气特别好,一路都是蓝天白云。天空的蓝不是一般的蓝,是那种很纯粹,没有任何杂质的蓝。衬托出的白云更加诱人,不紧不慢地游走在蓝色的天幕中间,时而卷曲,时而抒情,像一首流动的诗,沁人心脾,令人感动。
蓝天与白云下面的人群也是动感无比,鲜艳照人。一些人骑在马上,腰肢随着蹄声起起伏伏;一些人走在路上,鲜艳的头巾在阳光下折射出五彩的光,映照着远处四姑娘山的四座山峰。特别是幺妹峰,陡峭挺拔,四座山峰现在只有它还有积雪,让凝望的人心生寒意。幺妹峰,或许,我们只能永远凝望。
到大峰大本营应该快5点了,远远的看,那里坐落着七八顶大帐篷。帐篷有蓝色的、绿色的和白色的,它们位于一个山谷当中,正对面是我们上山的路,远处是一座座连绵的青山。其他三面的山比较近,这几座近的山基本没有植被,都是裸露的石头和层层叠叠的石块。而中间那块相对比较平缓堆满乱石的豁口,就是我们明天登顶的起步路线。
因为走了一天山路,我感到有点疲乏,没有再仔细观察大本营周围。走近一个帐篷,看到有塑料凳子,赶紧放下登山包和登山杖,坐了下来。
这时,我发现领队陶公子和阿涛也坐在这里。陶公子递过他的手机,说给他和阿涛拍张合影。我接过手机,给他们拍了一张。这是两个领队的合影,一个是我们铜陵的,另一个是成都的。随后,我也和阿涛合影了一张。然后,我们三个就聊了聊。
阿涛是成都一所大学旅游专业毕业的,出生于书香之家,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弟兄几个都很优秀,一个哥哥在成都做律师。他自己是因为喜欢户外,才在户外公司做领队。家里人不太同意,都要他回去。但他没有听家里的话,坚持了自己爱好和理想。
来到大本营除了我们铜陵的九个人,还有浙江台州的一群年轻人,他们和我们一起明天早上冲顶。
帐篷在外边看还挺大气,但里面有些拥挤,几个住人的帐篷都放了五六张钢架床,床上垫着草绿色的床垫。床跟床紧紧挨着,中间没有空隙。一头紧抵着帐篷,另一头离帐篷大约有几十公分,可以上下床。
阿涛说,帐篷就这么几顶,因为野外环境,讲究不起来,所以不分男女,你们自己安排。我走进一个绿顶的帐篷,靠顶里面放下小登山包,并将马队带上来的大登山包拖进来。拿出羽绒睡袋,铺了开来。因为白天有太阳晒,帐篷里比较闷人。铺好睡袋,我走出帐篷,等着吃晚饭。
出去之后发现,陶公子很着急,因为有人带话过来,说下面有个人上不来了。他是铜陵的另一个领队茗山子,一般走在后面压队的。陶公子赶紧与阿涛和马队商量,派匹马去接一下茗山子,估计他应该是高反了。
我们在大本营焦急地等了二十多分钟,马将茗山子背了上来。我赶紧过去搀着茗山子,过了一条小沟。我发现他嘴唇发紫,面色苍白,赶紧将他扶到帐篷,叫他喝点热水。听接他的人说,他在下面想睡觉,有点神情恍惚,这应该是大脑缺氧的表现。阿涛说,晚上再观察一下,如果严重了,要连夜送下山。
其实大峰大本营的海拔也就4200米,还不是太高,但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完全不要紧,有的有点头晕脑胀,有的高反比较厉害,甚至会出现肺水肿、脑水肿。这种高反厉害的必须要赶紧下山,降低海拔高度,并及时去医院救治。
在陶公子带马去接茗山子的时候,大本营的领队就叫我们吃晚饭,说菜快要冷了。我们说,两个领队都不在,等他们回来一起吃。然后,他们就安排浙江台州的队员先吃饭。
他们吃完,茗山子也接回来了,休息了一下,身体没有大碍,也不需要下山,只是不参加明早的冲顶了。不参加冲顶的还有青通河畔,他说上山时为了追队伍,跑了一下,感觉心跳太快,也放弃冲顶。其实,户外活动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不必英雄主义,急流勇退同样值得尊敬。
晚餐的菜还挺丰富,以炒菜为主,要么是辣椒炒肉,要么是白菜杆子炒肉,要么是豆角炒肉,都是肉多菜少,比街上的饭馆实在。还有一大锅炖鸡汤,里面加了玉米什么的,看起来挺香,喝起来甜滋滋的,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味道。
吃饭之前,大本营领队的头,一个高个藏族汉子给我们交代了几句。晚饭不要吃的太饱,明早3点起床吃早餐,4点出发。冲顶时,必须听从指挥,不要个人擅自行动。他们领队会根据大家的体力,调整前进速度。
高原的天黑的比较迟,已经八点半了,天还是亮的。木子说,要准备睡觉了。我说,现在哪睡的着呢。我走出帐篷,在大本营四周走走,顺便拍了一些照片。
在拍照片放下相机的时候,我望了一眼山上的垭口,头脑里冒出这么一句“垭口下面的溪流和马是我生命的上级,我只能仰望他们的奔腾和惬意。”,接下来又连了几句“或者,用一根手指指向它们,摆出一个牙酸的造型,被飘过的云耻笑一番。我赶紧转过身,描绘一下进山的脚印,告诉它们,我也是一滴汗一滴汗走上来的,而且没有高反”。
在高原,在5000米的山峰之下,面对层层叠叠的石块堆成的冲顶之路,面对翻卷的乌云和随时降临的风和雨,你有能力走上去吗?此时的心情真的很复杂,唯有用几句诗来表达,来平复自己的心绪。哪怕词不达意,哪怕直白蹩脚,那也是我第一次攀登高海拔山峰真实的心情写照。
我走进帐篷睡觉时,快九点半了,这在平时离睡觉时间还早着呢。可明天早上要3点起床,现在必须躺下来,尽快睡着,才能恢复体力。
我拉开温标是零下15度的睡袋,钻了进去。不一会了,就感到汗流浃背,睡袋里温度太高。把手放在外面,闭着眼睛想尽快睡着,结果就是睡不着。翻过来,翻过去,看看手表已经过去两个小时了,丝毫没有睡意。而且因为睡袋里的温度高,口渴难忍。拉开睡袋,坐到床头,从水杯倒了些水喝。
躺下来还是睡不着。来之前,线路公告里说,这边晚上温度是5度,要带厚一点睡袋。其实,因为白天天晴的缘故,帐篷里的温度一直不低。而我们带的羽绒睡袋确实太厚,造成睡袋内温度太高,难以入眠。
这时外面下雨了,雨滴落在帐篷顶上,声音格外响。
睡在我旁边的木子,本来睡眠很好,是个倒下来就呼声震天的主。这晚却担心女儿睡袋温度高,时不时摸摸她的额头,时不时提醒喝点水,也是未能入眠。
我们帐篷里的其他队友情况都好不了多少,虽然没有说话,但能感觉到他们也没有睡着。
我在迷迷糊糊中听到木子出帐篷去方便,以为到3点了,坐起来准备起床。看了一下手表,才2点多,索性又躺了下来,哪怕能睡着一分钟,也能储存一点体力。
不一会儿,3点到了。我又坐起来,因为一晚上没睡,再加上是高海拔,感觉头晕晕沉沉,胃有点难受。坐在那晕了半天也没有动。旁边的木子说,女儿状态不好,他要留下来陪她,不准备冲顶了。
我没有做声,穿自己的衣服,其他几个队友都在穿衣。只听陶公子说,登山鞋太靠近帐篷口,给雨打湿了。
我们起来后就收拾东西,大登山包放一边,因为冲顶后还要回到大本营,那时再收拾也不迟。主要收拾冲顶用的小登山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冲顶包。我带了一个30升的骆驼登山包作为冲顶包,比一般20升的冲顶包大一点。考虑到如果走热了,可以脱下衣服装起来。
我的冲顶包里只装着简单的路餐——几片面包、一个900毫升的水杯、一件雨衣和一个急救包。能不带的东西尽量不带,减少冲顶的负担。
根据早上的气温情况,我的穿着是这样的。上面从里到外是速干衣、长袖T恤、拉绒衣和单冲锋衣;下面就二层,里面速干衣,外面单冲锋裤。
收拾好之后,我们都去吃早餐。早餐还是挺丰盛的,我看着却没有什么胃口。首先盛了一大碗热稀饭,喝了几口,感觉胃舒服了一些。接着,吃了一小块饼子和一个鸡蛋。陶公子看我胃口不是太好就问,你可冲顶了,我说试试吧。
出发时,应该4点还没到。雨还在下,虽然不大,但山路比平时湿滑,增加了行走的难度。
阿涛和大本营的领队,一共六七个人,组织并负责这次冲顶。而冲顶队员是我们铜陵的七个人(木子的女儿也想试试,他们父女也加入了冲顶队伍)和浙江台州的十几个人。
大家都穿上雨衣,背起冲顶包,拿着登山杖,拧亮头灯,在领队指挥下向山顶进发。我的冲锋衣因为防水效果不错,就没有穿雨衣,走在大家后面。
雨下了一夜,出发的山脚下因为山上的来水,形成了一些溪流,我们小心地踩着石头过了这些溪流,防止登山鞋被弄湿。
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抬头仰望山顶的天空,微微泛着蓝青色。我们用头灯照着前行的山路,灯光照见飘动的雨丝,照见前面队友雨衣上滚落的雨珠。
走了一会感觉到了山的坡度,而石头也越来越多,大大小小,犬牙交错。领队不时提醒我们,脚步要走稳,走在石缝中间。走一段路,领队都会叫我们停下来,放下背包,喝点水。
他们几个领队是分散在队伍中间,有的在前面开路,有的在中间提醒,有的在后面收尾。毕竟冲顶队员有二十几个人,而且各人体力不同,领队需要前后照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更多的队员成功登顶。
走了一段山路,我感觉身体发热了,就脱下拉绒衣,放进冲顶包里。我回头看山下,有几盏头灯在晃动。听队友说,是我们队伍的青空和兰花二位女士。她们头天从四姑娘山镇走了15公里到了大本营,而且在没有休息好的情况,又走了这么长的山路,真的不容易。后来,在领队的劝说下,她们无奈地放弃了登顶。
海拔越来越高,山路越来越陡,我们走的越来越吃力。没有人说话,说话会浪费体力,只有领队的便携式音响传出的音乐声,多少让我们放松一点。当然,这个大峰、这个海拔对这些领队完全不当回事,他们生长在这里,已经适应了这里的高海拔,走这山路跟走平路差不多。兴奋起来,休息时,他们还会随着音乐跳起舞来。藏族这些少数民族就是能歌善舞,我心里想着。
快到垭口了,阿涛提醒我们,让我们加油。到垭口时,是6点20分。垭口这里比较平坦。这时雨停了,天也放亮,但是雾比较大,看不清周围的山。只看见右侧有一条通向顶峰的路,路边一侧是堆的很高的石头,另一侧有钢管和绳索拉成的栏杆,可以扶着这个栏杆冲向顶峰。
领队叫我们将冲顶包放在垭口,只拿登山杖去冲最后的顶峰。同时告诉我们,衡量一下自己的体力,因为登顶之后还要返回大本营。如果最后冲顶耗尽所有体力,那就很难返回大本营。虽然有这些领队,但这么高的海拔,这么崎岖的山路,背一个人下去是很困难的。
虽然放下了冲顶包,但走起来并没有轻松的感觉。一是走了有5公里的山路,体力消耗比较大,二是这里的海拔接近5000米,氧气含量少,胸闷乏力。
我们铜陵的5个队员都没有放弃冲顶,继续由垭口向顶峰前进。我们用登山杖支撑着身体,必要时用手拉着栏杆上的绳索攀登,步伐感觉越来越沉重。这时,一个靠在栏杆上吸着烟的其他队的攀登者,一脸疲惫地自言自语说,网上论坛都说大峰好爬,哪他妈的好爬啊,尽胡扯。我想他说这些话倒不是埋怨骂人,是想给自己鼓鼓劲,努力冲上顶峰吧。
还有最后100米的样子,陶公子、木子的女儿和我前后走在一起,我们的速度都差不多慢。走个三四步就要停下来,拼命吸几口气,让身体有充足的氧,才能有力气接下来前进几步。这种感觉是以前爬低海拔的山所没有过的。爬低海拔的山,最多感觉身体有点疲乏,或者膝盖有点疼,不会缺氧。而攀登高海拔的山,因为缺氧你将付出几倍的体力。现在我才体会到,有些人攀登珠峰,为什么登顶之后,没有体力下山,关键就是缺氧耗尽了体力。
到了,到了,7点15分,我们登上了顶峰。我们铜陵的五个队员全部集聚在大峰的界碑跟前,界碑上面用藏汉文写着“四姑娘山大峰,海拔5025米”,字体用红色的油漆涂描了,在雾气中显得异常鲜艳。
我们每个人靠近界碑,伸出大拇指,与界碑合影一张。对我们五个人来说,都是第一次登上5000米的山峰,值得骄傲。陶公子拿出水露芸涧户外的队旗,展开来,由他和木子拉着,我们五个一起与界碑合了一张影。这次活动也是水露芸涧户外组织的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值得纪念。
陶公子在冲顶之前就说,一定要登上去,不能两个领队一个都没有上去。而且他们没上去会影响其他人的信心,甚至会“全军覆没”,一个都没有登顶。陶公子,一个有想法、有信心、关键时刻能坚持住的户外领队。祝愿水露芸涧户外在他的带领下发展的越来越好,为铜陵的户外爱好者提供更多、更好、更具挑战性的线路。
顶峰不能久留,拍完照片,阿涛让我们赶紧下撤。下撤是原路返回,我们这时才看清我们一路走的山路,全部是石块、石片,有的层层叠叠堆成石山,有的凌乱堆砌形成悬崖。所以阿涛说,为什么要在凌晨4点登山,就是怕大家看到这么难走的路而失去登顶的信心。
下山时海拔在不断降低,感觉比上山轻松一些。但也不敢掉以轻心,因为石头犬牙交错,一旦滑到就会受伤。所以,大家都走的小心翼翼。
越往下走,雾气在慢慢散去,周围的青山渐渐露出自己的面容,或险要,或冷峻。云海浮浮沉沉,飘动在青山四周,像一条白纱巾,护着青山的脖颈,不然冷气冻着它们。
一路下山,一路用手机拍着,走走停停,速度也不是太慢。回到大本营时,已经九点半了。稍微休息了一下,开始下山。有的继续徒步,有的选择骑马。再走15公里,回到四姑娘山镇。随后坐车返回成都。
我们坐在车上,四姑娘山渐渐远去,原来清晰的身影也模糊起来,就像一个刚刚认识的朋友,没有喝酒,没有聊天,就挥手告别。但我们认识了彼此,也初步了解了一些。我想,我们还会回来,会会这个老朋友。最好是在冬天,在它身上有厚厚的雪折射着阳光的时候,我们继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