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曾写文章提到过,吴伯凡老师在他的《认知方法论》里面有个名句“无知即快乐,认知即痛苦”。据我的理解,吴老师说的是当我们免于认知时,我们更有可能无忧无虑,更容易进入“舒适区”,感觉到某种自在——虽然我们并不一定自由。而当我们探寻新知时,我们需要走出原来的舒适区,需要应激,会有困惑、无助、焦虑等痛苦。
那么问题来了:无知一定快乐吗?认知一定痛苦吗?为何我们还要在痛苦中获得新知?
吴伯凡老师接着在他的专栏文章中提到,待在舒适区而不去寻求新知虽然可以躲过认知过程中的痛苦,但却会面对新的问题。比如一个乞丐,虽然ta不用像很多人那样去不断学习新知,然而等着他的却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窘境,生存优势降低的苦恼,以及丧失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机会的悲哀。这样,人就进入了一个舒适感逐渐滑坡的恶性循环中。
相反,当我们走在突破舒适区的受挫环境中更新认知、自我实现的旅途中,我们也收获了更多痛快,更多拓展认知边界后的幸福感,以及更多的生存优势。这样,我们就进入到一个快乐和幸福感逐渐升级的良性循环中。
比如有“飞鱼”之称的世界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虽然他天生就擅长游泳,但他之所以最终能在奥运会等赛事中屡屡夺金,光环闪耀,是因为他教练多年来持续给他制造了类似泳镜进水、泳衣胀破等种种困境,在鲜花盈怀前先无数次赤脚踏过满是荆棘的路途。
所以,多少古圣先贤虽在求学上进中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但人生路上,他们也有很多类似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那种欣喜与畅快。如他们者,才更有机会笑到最后,笑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