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样一条消息“非洲的脱贫工作一直举步维艰,除生产率低下、劳动技能缺乏、经济冲击、疾病流行、缺乏脱贫模式、社会不平等、腐败盛行等,还有一个隐藏较深的原因,就是扶贫方式不恰当。”
援助还有错?有援助总比没有好吧?
“援非”的讨论和争议由来已久,曾任高盛经济师和世界银行非洲专家的赞比亚学者丹碧莎-莫友(DambisaMoyo)写过一本《无用的援助》批判了对非洲的援助,她指出”这不仅没有解决非洲的经济问题,反而还会使非洲一直贫困下去,援助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人道主义的灾难“。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讲过,人虽然有同情心和正义感,当别人落难,遭遇不测时,他也会难过,也会主动帮助。但人的爱心往往是有限的,并随着距离的增加,爱心就显得鞭长不及,爱莫能助了。当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帮助时呢?这就需要人和人相互协调了,由此便产生了商业,商业调动了所有的人,协调了所有的社会资源,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亚当斯密从人性观出发,指出小圈子靠爱心,大范围靠商业,商业是我们最大的慈善。行善扶贫难见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委托代理问题,许多慈善执行者,并不是行善本人,钱不是自己的,当然就不认真了,更恶劣一点的,反而把这些物资占为己有,助长了贪污腐败。
其次,被施舍者形成养懒汉效应,不劳作也有饭吃啊,更何况持续的扶贫,部分人从中获利,他们反而把重心转移到“努力保护贫困”,“保护低保头衔”上去了,坐享其成,获得源源不断的接济。
其实最重要的是,扶贫不像商业没有好的反馈机制:在慈善里呢,我给你100斤玉米要不要?要,1000斤?还要,像个无底洞,永远也施舍不够。如果我把这100斤玉米拿到市场上去卖,卖的好当然就要加大投入,卖不出去呢?就会考虑,是这片地区玉米太饱和了?还是玉米质量不好呢?当下要改良品种,还是撤出市场呢?它都有个很好的反馈。
而商业活动恰恰就避免了以上三个问题,因为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当每个人都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同时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财富积累,并把他们推到最需要的人群中,如此一来,商业便能大幅/持续而高效的改善人们的福利。
之前去井冈山旅游,那里有个实景演出,我印象十分深刻,因为所有的演员,都是当地的村民。导游讲,这里地势险要,交通十分不便,周边的村落都很贫困,仅仅靠农业很难发展起来。当年的红军和赤卫队员就是这些村民演员的前辈,于是,村民们在政府的引导下,主动链接那些来红色老区,感受革命烈士爱国情怀的游客们,着手策划了《井冈山》实景演出。村民们白天劳作,晚上就去表演,以最原生态的方式,向我们栩栩如生的展示了当年的前辈们与敌军,斗智斗勇,浴血抗战的场面。来看演出的人常常满座,他们经济状况也因此逐年改善。
我国在脱贫致富方面,也很早就明白”商业是最大的慈善“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十分贫困,这点父辈们很有感受,他们小时候大多都经历过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状况。及至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的协作大生产后,中国为世界打工,开始走向繁荣,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就迅速走向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援助非洲,井冈山主动参与商业,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造就了他们不一样的今天,要想得到更多的资源,最大化的改善生活水平,仅靠短期的嗟来之食,不是长久的办法,努力发展商业,参与合作分工,才能带来经久不衰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