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东部分地区过上了“错峰用电”的紧日子。与此同时,广东电力现货价格高涨,超过了燃煤基准价近三成。早在今年3月18日,广东电网就预计,二季度广东省内电力将出现最大约760万千瓦的负荷缺口。3月19日16时40分,广东电网统调最高负荷攀升至1亿千瓦,同比增长24%首次破亿。
过去,电力紧缺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枯汛交替期(主力能源水电发电能力下降)遇到度夏高峰期(用电需求增加)。但这次并不一样,有企业主说:“上次这样经常性的错峰用电,好像还是十年前。”
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让今年的用电紧缺问题变得尤为严峻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来看看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1年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
#1国家能源局
《2021年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
4月份,全社会用电量636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7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4%;第二产业用电量44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3%;第三产业用电量10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1.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92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9%。
1-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55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28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8%;第二产业用电量1707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7%;第三产业用电量437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9.0%;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384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
“实在没办法了,现在的用电尖峰超出了调度能力。”一位电网工作人员说。
用电量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活跃的广东又是全社会的一个缩影。换句话说,今年广东的电力紧缺可视为后疫情时代经济向暖的注脚。
尴尬的是,广东却因为“能耗双控”工作力度不强而被约谈:
#2国家发改委环资司
5月13日,召开部分节能形势严峻地区谈话提醒视频会议
对今年一季度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浙江、广东、广西、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进行谈话提醒,督促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本地区年度能耗双控目标任务。会议要求相关地区要高度警醒一季度严峻的节能形势,深入分析、深刻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切实采取得力措施,迅速扭转当前工作被动局面。要加强用能预算管理,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加强节能监察,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动态掌握情况。
“去年年底,不是用电尖峰时,也有说法因为‘能耗双控’目标拉闸限电过。”
在这里,给不了解来龙去脉的朋友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能耗双控”: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国家在“十一五”、“十二五”节能工作基础上,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写进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
规则的顶层设计固然是好的,哪个国家不希望花更少的碳基能源,得到更高的GDP产值呢?但落实到执行层面,在有限的条件下,为便于操作,难免会一刀切。用能权就是发展权,如果仅用“前期不批用能申请、后期强制拉闸限电”来限制能源消耗总量,长此以往,必定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自缚手脚。
如何破局?浙江给出了值得借鉴的示范。近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与浙江能源监管办联合印发了《浙江省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试点实施方案》,节选几段为大家解释一下实施细则:
#3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浙江能源监管办
《浙江省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试点实施方案》
”市场主体范围:发电企业范围:浙江省内符合国家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并取得或者豁免电力业务许可证(发电类)的省统调太阳能、风能等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待市场成熟后,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放开发电主体范围。电力用户范围∶《2021年浙江电力直接交易工作方案》确定放开的电力用户。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电力用户暂不参与。待市场成熟后,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放开购电主体范围。”
”交易组织方式: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及交易规模,按照年度、多月、月度为周期组织绿电交易,条件允许时可开展月内交易;交易方式采用双边协商、集中竞价与挂牌交易。”
”绿电交易采用电子合同签订方式,各市场主体应当根据交易结果和浙江能源监管办合同示范文本,在交易平台规范签订电子合同。引入信用机构见签绿电交易合同,探索市场主体的履约行为纳入信用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
“绿电交易采用优先结算、月结月清,即按月度结算,按月度清算,各市场主体月度合同电量未完成部分,不滚动至次月结算。"
”绿电交易结算完成后,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根据绿电交易实际结算数据向电力用户出具《浙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凭证将严格依照结算结果记录结算电量,确保绿色电力绿色属性所有权的清晰和唯一。”
“《浙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由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监制,交易中心负责凭证发放,并按月将发放情况报送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浙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用于证明电力用户绿电交易的真实性,不得转让交易。在省内企业用电碳排放指标计算原则制定阶段,《浙江绿色电力交易凭证》主动纳入碳排放指标管理体系。”
同为能耗大省,浙江也有多次拉闸限电,痛定思痛,今年浙江把重心放在了电力交易改革之上,它这样描述改革目标的:
“围绕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和“3060”目标,紧扣电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和电力需求侧消费升级趋势,在2020年绿电交易试点基础上,通过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配置绿色电力资源,深度挖掘绿色电力零碳属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此之前,浙江企业用的都是政府定价的计划电,改革后,企业可以通过市场化交易获得电力,满足自身业务的发展需求,辅以储能做蓄水池,无需过分依赖电网的统筹发电能力和调度能力。从碳中和的角度来说,因为有了绿色电力使用凭证,很容易证明企业所用能耗为清洁能源,完成了自身的碳中和目标。其实,谷歌宣称的”全时碳中和数据中心“正是通过在采购可再生能源,来抵消数据中心本地使用碳基能源。
一举多得,实在是妙!
改革落实后的效果如何?我们将保持紧密关注。
畅想未来,在我国提升消纳清洁能源比例后,在高效用能,清洁用能,经济用能的基础上,应该转而鼓励用电,届时出台一些“用能激励政策”(比如消纳多少新能源,再分配多少额度的用能权)。在新型电力架构下,人们会意识到“用电不等于碳排,清洁的电能可以是零碳排”。这头用电企业热火朝天的发展,那边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对开发清洁能源保持热情,如此正向循环,让中国走向碳中和的路上,经济也能再无牵绊,动力强劲,一骑绝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