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和婚姻一样,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作者:徐俊霞
1、
近日,各省的高考成绩陆续揭晓,接下来就是填报志愿。
新闻里报道,辅导报志愿已经成了一门朝阳产业,各家提供高考志愿服务的培训机构和专家琳琅满目,收费不菲,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上大学容易,读好专业难。
虽说现在大学好上,有分数就能上,可是面对百家争鸣的各类院校和层次不一的各类专业,孩子和家长还是难免陷入选择恐惧症。
谁不想选个好大学,读个好专业?谁不想毕业后找份专业对口的工作?
老话说:“七分考,三分报”。
资深职场人把选专业比作择偶,大学只能陪我们四年,专业却伴随我们一辈子,既然专业关乎我们一生的职业发展,对待终生伴侣当然马虎不得。
我参加高考那年,当时的热门专业是计算机、外语,同届考到北京读大学的表哥在选专业上费尽了心思,姨妈和姨父发动了亲戚朋友,请教了学校的老师,为表哥出谋划策。
姨妈和姨父就想让儿子将来毕业后在写字楼里上班,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做份高薪体面的工作。
那时候电脑是稀罕玩意,农村孩子从小到大压根没接触过,可是姨妈一家认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对计算机很看重,计算机行业是朝阳行业,学计算机有前途,是将来捧上金饭碗的不二之选。
所以表哥选读了计算机专业。
一位在机关工作的亲戚主张让我选读小语种,日语或者韩语,说沿海城市日资企业和韩资企业多,毕业之后工作机会多。
我喜欢语言,但在语言方面并不具备优势。
学习小语种是入门容易,越学越难。
别说小语种,就是学了六年的英语,我们农村学生也不占优势,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
除了对热门专业的追捧,父母还会考虑到自己在哪个口有社会关系,就让孩子选哪个专业。
我们家在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有亲戚,祖母从我读高中那天起就念叨,让我高考时考师范或者学医,毕业后好找工作。
好在父亲是个开明的人,在别的父母替孩子做主,大包大揽的时候,他力排众议,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别的事父母能参与,这事还得孩子自己拿主意。”
我选读了新闻专业,综合了自身在文字方面的天赋和柔中带刚,敢闯敢干的性格。
2、
四年后,我和表哥相继参加了工作。
表哥找工作不太顺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一份医疗器械基层销售的工作,这份工作和他内向、拘谨的性格格格不入。
他也想进IT业,但是学了四年计算机,书本知识学得多,实际操作起来一知半解,硬件维修不了,软件开发不了。
既然对口单位进不去,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就得从头开始慢慢摸索。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表哥先后做过医疗销售、商务咨询、市场拓展,还和朋友合伙开过餐厅,练就了一个杂家,却没有自己的专长。
360行没有一个行业是他感兴趣的,纯粹为生存而工作,为赚钱而工作,丝毫体会不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谈到未来的职业方向,表哥脸上还是一片茫然。
表哥深有感触的说:跟风盲从选专业,最后吃亏的是自己。
选错专业和选错伴侣没两样,离婚再容易,选错老婆或老公的代价都很昂贵,半路夫妻磨合起来不比原配夫妻容易。
这些年,表哥做的工作没有一样和计算机沾边,“半途重组”的滋味不好受,二茬磨合是个费心劳力的活,一步错,步步错,想矫正都矫正不过来了。
3、
相比表哥的“上错花轿嫁错郎”,在大学里,喜欢舞文弄墨的我就经常给报纸、杂志投稿,利用寒暑假到当地的报社、电台实习。
大学毕业后,我如愿以偿到传媒工作,先后做过记者、编辑、策划,在各个部门历练成长,提高自己的资历和素养。
在记者部工作的时候,我负责社会新闻,跑医疗和公安两个口,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险。
我每天骑着单车在大街小巷跑新闻,连三伏天和三九天都在路上奔波,还经常受到职业的威胁。
很多朋友说这不是人干的活,因为做的是自己喜欢的工作,每天的上班时间我都是幸福的,即便加班,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做编辑的日子,在版面设计、选题策划、栏目设置上,我绞尽脑汁,力求完美。
哪怕整宿不眠不休,第二天早晨,闻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疲劳都会一扫而光。
有专业才会有高度。
两年后,由于业绩突出,我做到了管理层,负责专题部,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做得顺心应手。
期间我也跳过槽换过单位,但工作热情不减当年,在业界创出了自己的名气和品牌。
说到底,大学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走上社会拼的还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所以,宁愿选一所不入流的大学,也要选一个可心的专业;愿选一个喜欢的冷门的专业,也不要追着热门专业跑。
如果非要分一个主次,先选专业,后选学校,再选城市。
学一个得心应手的专业,决定着你四年后的职业发展和事业梦想。
专业和婚姻一样,没有最好,只有适合。
选我所爱,爱我所选,只有认清自己,选对专业,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金饭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徐俊霞,媒体撰稿人,笔名:海风,擅长创作亲子、情感、职场故事,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和网络平台。一个有血有肉真性情的女子,与你一起分享最走心的文字,最接地气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