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女那伽
没有生孩子以前,我看过不少关于教育的书。《卡尔威特的教育》、《有了宝宝还从容》、《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那么多书,都在强调对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所以,我对儿子一直都要求很严格,直到有一次,我送儿子上幼儿园的路上,他哼哼着不肯走,我要求他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上学,然后不管不顾拖着他摔倒,他哭得差点出不上气来。
我隐隐觉得,好像不太对。
电视剧《虎妈猫爸》中,赵薇演绎的“虎妈”,很多时候都以坚持原则为由,就对孩子要求极度严格。
有时候,这样的严格要求,好像也确实是有效果的。孩子在严格的管理下,听话、懂事、高效,慢慢会向着我们规划好的方向进行。
只是,好的结果,未必就能倒推出好的用意。
孩子懵懵懂懂,听信了我们“为他好”的说辞,然而细究起来,那些所谓的严格,未必都是为了孩子。
当儿子在公共场合吵闹着要买东西,无论怎么劝说都不肯听,我急赤白脸地打他,真的是为了坚持原则吗?
不是的,是因为我自己心烦或者嫌孩子吵闹。
当儿子学一个知识点,无论我说了多少次,他总是要忘记,总是记不住的时候,我指责他“不用心”。可是,真的是他不用心吗?
不是的,是因为我自己无能为力,不知道该怎么教才冲他吼。
当儿子打碎了东西,还隐瞒真相,高高扬起的巴掌,是为了教育他诚实吗?
不是的,是因为毁坏了东西心疼而迁怒于他。
当儿子犯了错,我被老师痛快淋漓地说了一顿之后,我对儿子也用几乎同样的语气指责他,是为了教育孩子认识他的错误吗?
不是的,其实除了指出孩子的错误之外,更多的是发泄自己的愤怒。
当儿子长大了,我对他说一句,他几乎立刻返嘴好几句,我对他威胁、恐吓,是为了教育他吗?
不是的,是因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气急败坏。
这么多问题,越想越心虚。我对孩子说服、教育、指责时,常常会告诉他,因为他做错了。理所当然地认为,我都是为了他好。
可是,我真的都是为了他好,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心理满足吗?
当孩子长大了,要找工作了。如果我不满意孩子的选择,我能确定自己的反对意见,是为了孩子好吗?你能确定,不是因为自己的面子,不是因为别人的说法,不是因为无法忍受与孩子的分离,才反对的吗?
假如孩子一直没有对象,不想结婚。我会催他早点结婚吗?我是为了他能有个安定的家庭吗?不是为了别人说他一直不结婚是不是有毛病才着急吗?
假如孩子选择好了对象。我不满意。我能确定,反对的理由,是为了孩子好吗?我确定不是因为对方家庭条件不搭配,或者除了个性相合以外的其它外在条件不满意吗?我确定,是孩子不满意,还是自己不满意吗?
当孩子一直不肯要孩子,我会催促吗?我能确定,自己是为了孩子能享受天伦之乐吗?我能确定,不是因为看到别人儿孙绕膝而羡慕吗?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高顿创办的一个父母培训课程叫“父母效能训练”(简称PET),其中的一个核心原则就是问题归属原则。就是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是孩子的,哪些问题是自己的。
比如我的儿子不会做作业,我讲了很多次,他还是不明白。这个时候,我的情绪很糟糕,而我认为自己情绪糟糕是孩子的问题引起的。事实上,这是我的问题,而不是孩子的问题。
在PET中,问题归属的不同,会影响到处理方法。我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却使劲逼迫孩子,结果就是:孩子的问题没解决,我的问题更加严重。
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相处中,有许多这样的问题归属引发的矛盾。比如被年轻人诟病的催婚,很多时候,并不是年轻人反对婚姻,而是父母无法忍受子女不结婚给他们的颜面带来的损失,或者因为羡慕同龄老人儿孙绕膝而自己却孤单一人,将自己的压力转嫁给孩子,还给这种转嫁行为穿上“为你好”的外衣。
所以,身为父母,不仅仅是凭着一腔热情为孩子付出就够了,还要想想,那些自认为是为了孩子的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