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是什么时候在网上搜书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样的介绍:唯一获得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和“全美最佳教师奖”的老师。当时的我正苦于学生难于管教,上课纪律让人抓狂,成绩不理想,处于“病急乱投医”的关口。这样的介绍给了我希望。
细细翻看介绍才发现,这个五十六号教室是一套书的总名字,创造奇迹的是一个名为雷夫埃斯奎斯的小学老师,而五十六号教室就是他所在的教室。他在这里工作了25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这些孩子在走出这个教室后,大多在读大学时进入像哈佛、斯坦福等常春藤名校。最重要的是这些孩子在来到雷夫老师面前的时候,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而且多数出自母语非英语的移民家庭。这样的成就真可谓是奇迹了。看过书以后发现,雷夫老师对教学非常用心,书中也提到了很多方法。但是结合自身实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道德培养六阶段理论,即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他认为培养孩子的品格,激发孩子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这一点和我们的教育思想几乎一样,都是讲求调动孩子的内在,激发其自我成长的需求,以此让孩子自发学习。
之所以说结合自身实际,是因为我对自己上学时所接受的德育教育还有印象。当时的思想政治课,内容好像是小学生行为准则,“五讲四美三热爱”。初中时就变成了马克思主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类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就是背诵为主,完全不管你是否理解,对你的实际生活是否有用。所以今天已经记不清当时政治课上所受到的思想教育了。感觉自身品德的形成还真不是在品德课上接受的教育。
这些在今天看来还形而上的东西在当时已经走进中小学课堂,反观雷夫老师的道德成长阶段理论,其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与前有一阶段密切联系的,所有的阶段又都是紧贴孩子的生活实际,易行易记,这样的道德教育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就像第一阶段,可能每个孩子都能清楚的记得“我不想惹麻烦”,无论中国的还是美国的。记住了这一点,潜意识里对其行为就形成了约束,行动之前总要思考一下是否会惹来麻烦,其思考后所选择的行为至少不会危害他人。每一件事都能避免麻烦,自然就学会了做事;当孩子学会做事的时候,奖赏自然也就来了;其他的阶段也就如同上台阶一样,自然而然。
这样说可能对我们的教育不公平,因为东西方文化传统的问题,西方可能更注重个人,而东方比较注重集体。西方的教育也存在很多问题,并非完全适合我们。但是对于孩子,我们真的想去培养其道德品格的话,不妨让他们的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更有利于他们自身的发展,更关注其内心的成长。所幸,如今的政治课已经有了改变,至少初中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