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刚刚发了一篇《牵着蜗牛散步,你慢,我等》的文章,在文末我引用了《牵着一只蜗牛散步》的原文,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是这样一段话:
好吧!松手了!反正上帝都不管了,我还管什么?让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01
昨晚儿子和爸爸一起洗澡,我在房间里看手机。儿子边洗澡边和爸爸大声地聊着。
儿子:爸爸,你知道达芬奇最著名的两幅画是什么?
爸爸:向日葵?还是什么?(不知道爸爸是真不会呢,还是故意这样说)
儿子: 《向日葵》是梵高的作品。达芬奇最出名的画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儿子: 爸爸,我再问你一个哦。交响乐之父是谁?
爸爸:贝多芬!(其实是我和儿子前两天刚刚说过)
儿子: 爸爸,西方音乐之父是谁? 音乐神童是谁?
爸爸:不知道。
儿子:音乐之父是巴赫,神童是莫扎特啊。 爸爸,你知道我是怎么知道呢?
爸爸: 怎么知道的?
儿子: 就是在手机里下载得到APP,里面有一个讲西方艺术课的叔叔讲的。“每天一小步,登上艺术殿堂”,一打开就是这样说的。
后面他又问了爸爸什么数学之神啊,伟大的军事家啊的问题,煞有介事地给爸爸讲着他刚刚学到的一切新知识。
引起我兴趣并让我颇有感慨的是那段儿子讲的关于绘画、音乐与艺术的对话。
这些知识的得来不是书本,是我在《得到》APP订阅的严伯钧《西方艺术课》里的内容。最初的目的是想带着他多学习和了解一下西方艺术大家的故事,毕竟他现在学习钢琴和画画,多了解一下艺术史可以拓宽他的知识面和眼界,也能带给他在古典音乐和绘画方面更多的艺术熏陶。
这学期开始,我帮他选了几个特别有名的艺术家的故事,在早饭时或出去玩的路上给他偶尔听一下。比如门德尔松买猪肉发现巴赫乐谱,布拉曼特的“小报告”催生西斯廷的天顶画,作为废纸的日本浮世绘对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等,这些小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儿子,光是门德尔松卖猪肉的这个故事他就听了好多遍。
等这些有趣的故事听完后,我就给他听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现在刚刚听到米开朗琪罗的那部分。之后我还会再节选音乐大师如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等特别有代表性的故事和作品,一点点深入了解西方艺术史。
02
看起来,好像是我作为妈妈,来引导儿子学习艺术。但其实,是儿子最先把我带进艺术的大门的。
如果不是儿子学习画画和钢琴,我也不可能去了解绘画和音乐艺术。
我小时候也喜欢画画,不过那时没有条件。长大后也没有去学,只是比较喜欢看画。也特别佩服那些画家,惊奇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把事物生动传神地跃然纸上的能力。
也许心里还残存着对美术的一点热爱和神秘感,因此对儿子画画方面我给予了全然的支持和欣赏。从陪他上课,和老师交流,协助他参加画画比赛,以及为提高审美和艺术修养而寻找相关书籍、参观博物馆和艺术展览等活动,我发现绘画带给我非常美妙的享受,也引起了我更大的好奇心和尝试的努力。
儿子一年级参加一次画画比赛时,因为没有老师指导,我只能赶鸭子上架,亲自示范给儿子看。结果这一尝试不得了,我竟然发现了我也可以画两下。虽然我没有学过画画,但凭借这么多年的积累,也无师自通地可以照猫画虎地画出来。好嘛,我的这一隐藏的绘画潜能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那年冬天我几乎都在画,画了不少水彩画。过程当然是非常快乐和享受,那是一种创造的快乐。
这种发现对我来讲是一种激励。不断地走进博物馆,看画展,更是打开了我的眼界。结果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我先被艺术的魅力吸引了。
对音乐,我是没有什么感觉的,除了听歌以外,对于钢琴和古典音乐,我是一点不懂的,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可是为了鼓励孩子练琴,我经常会去陪他,听他弹。听的多了,觉得钢琴也非常好听,音乐真的很美妙。为了加深孩子的音乐素养,老师会给孩子制定一些曲目,让家长们准备,也要求我们带孩子去听听音乐会。
在陪孩子找音乐,欣赏音乐的过程里,无形中也增长了我对音乐方面的见识。在陪孩子听古典音乐会时,虽然不是太懂,但被古典音乐的宏大磅礴气势所震撼。听的多了发现很多经典曲目真的是太美妙动听了。就像读经典文学名著一样,也许刚开始读有点枯燥,但是读完后又一种特别震撼的感觉。大家之作,像人间绝景,真的与众不同。
懵懵懂懂闯进去艺术殿堂的我,只是凭着感觉去看去听。对于绘画和音乐的系统知识还了解的非常有限,都是些零碎的知识拼凑。于是我想,如果有一个渠道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下就好了。就在这时,我看到一篇文章,文末有逻辑思维推荐的严伯钧的《西方艺术课》,试听了一讲后发现,正是我所需要的课程。这里不仅有音乐、美术,还有建筑和艺术历史,而且很精炼又通俗,非常适合我这种业余爱好者学习。于是我就毫不犹豫地订阅了。
你看,本来是我带着儿子学艺术,结果我完全被带他带进去了。
现在我已经全部听完艺术课程,觉得非常好,又想着怎么能把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东西一点点渗透到儿子的小脑瓜中。这样儿子带给我的知识累积,又可以反哺回他。
03
其实儿子的围棋老师,一早也曾希望我们能和孩子一起学习围棋。这样的话,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辅导,尤其是孩子刚刚入门的时候,能够和孩子一起练棋。
之前在儿子学国际象棋时,我曾逼着自己听了几节课,只是为了能够看懂儿子的国际象棋作业。后来儿子改学围棋后,家长不可以听课了,再加上我的确是对棋类没有兴趣,因此就没有学。
儿子在网上练习下围棋后,我只是坐在他旁边看他下棋,久而久之我发现,围棋其实是很有智慧的活动。对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大局观的建立,都是很好的训练。慢慢地,我也能看出点门道来。虽然我不懂战术上的击杀,但我懂得战略上的布局对于成败的影响,因此也可以在儿子下棋时给他一些原则性的指导了。
如果哪天我被儿子带动,好奇心打开,说不定又去研究围棋了呢。
你看,儿子学琴棋书画,捎带着就把我也带上了,让我重新打开了发现美的大门,发掘出更多的生活乐趣,艺术修养也跟着提高了。
忽然就懂了《牵着一只蜗牛散步》里这段话的意义。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还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微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
这就是所谓的”母子一场,相互滋养“吧。
04
其实孩子的养育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强调父母的辛劳与付出。似乎作为孩子的一方,只是被动地在接受。但如果我们真的用心养育,时时觉察,就会发现,孩子的养育过程,不光是作为父母的一方在单方面的付出,我们同时也从孩子那里收获。有时候,与我们给出的爱相比,孩子可能给我们的滋养更多。
孩子不仅让我们慢下脚步,去看漫天星光,呼吸新鲜空气,重新发现世界的美。他们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了我们自己。
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爱才是全然的无条件的爱。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做的有多不好,孩子还是依然100%的爱我们。在孩子的爱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的不完美,也学会了什么叫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简单的快乐,重温了童真,让我们的复杂与疲累,在孩子纯真的笑容里融化。
在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里,我们重新开始学习。学习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如何把自己变的更好,成为孩子的榜样。学习怎样给孩子温暖而无伤害的爱,让ta在爱里不再受伤。
在孩子的童年里,我们看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和那时的缺失。我们学习建立舒适的亲子关系,同时也看见并修复自己童年的伤痕。我们会通过觉察,不断改善,修出更好的自己,力求家族里那些不好的因素不再轮回。
孩子面临的学习和成长中的挑战,同样也是我们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先把自己武装强大,成为胜任的孩子的导师,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更要给他们力量和支持。
孩子在我们的培养下长大,我们在孩子的陪伴中成熟。孩子的生命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生命越来越完整。
……
你看,孩子的确是上帝给我们的一个任务,同时也是生命给与我们的一份礼物。他们赋予我们责任,同时也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生命的机会。我们养育他们,他们也带给我们更大世界和更多的美好。
我们用爱滋养孩子,孩子用生命滋养我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