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模拟考试中,我从来没有涂错过答题卡,我看了笔试部分的分数比平时的模拟考试高出了很多,选择题的分数却少的可怜。
分数出来的那几天,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复读,我询问过爸爸妈妈的意见,爸爸说能走什么就走什么吧,妈妈说最好复读一年,最终还是要我自己选择。
当时的我很想复读,可能最后悔的事情也是没有复读,因为我当时的心理压力太大了。
如果复读,当时肯定是跟天津院的闵老师学习,但是这一年的开销对我们的家庭来说,实在是太大了,高考,除了实力,还有一部分是运气。我害怕,害怕再读一年还是没有考上。
因此我放弃了,放弃了复读的机会,去了我后来的学校,天津体育学院运动与文化艺术学院(天津传媒)。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大学里我遇见了一位还不错的专业老师,我的专业老师是陈璐。
我们学校当时只有3把小提琴,我们三个人用1间固定的琴房,但是只有我会去练琴,所以这个琴房基本上只有我一个人,练琴不用等琴房的日子真的是太舒服了。
因为我平时练琴相对会多一点,所以老师给我上课也会更认真。
大学期间,陈老师给了我很多比较难拉的曲子,在技术上面也算有些提高。
但是也因为我们学校在郊区,陈老师在北京校区,一周才过来一次,所以在学校除了正常上课,并没有更多的活动,当然,也是因为自己没有更明确的目标。
大学生活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就要毕业了,当时心里很慌张,也很迷茫,我不喜欢我的学校,因为不是名校,每次别人问我是哪个学校的,我都会有些说不出口,因为名字太长,一听就觉得不是什么好学校(其实我们学校还挺美丽的,在全国,应该算是很漂亮的艺术类院校了)。
当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考研,另一个就是工作。
考研,没有目标院校,去好的学校找老师学琴,花钱自然也多,不好的学校也不想去。
工作,当时的我很不喜欢老师这个职业,也可能是因为从小我就怕老师,我不想当一个让人害怕的角色,而且当时的我也不会教学生。
但是当我看了那么多的工作,那么多的职业,我好像只会拉琴,只能把我这么多年学到的东西传授出去。
大三下半学期的时候,我找了离我们学校最近的一个琴行,是在河北的三河市,从学校到琴行的交通特别不发达,每周去一趟,就像去取经似的。
因为不会教,也忘记了我小时候是怎么学会的持琴、握弓这些基本的动作,每次上课之前我都要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备课,询问我的专业老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就这样,我在三河的这个琴行教了半年课。
大四那一年,学校已经没有课了,我在家复习考教师资格证。下半年的时候,经师姐介绍,去了北京顺义最大的一家培训机构,在这里教了一年琴。
因为这里的生活节奏相对市里比较慢,也没有学习的空间,偶然间我在网上看到了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招生简章,我跟父母商量后,办了入学手续,开启了在音乐顶尖学府学习的生活。
在这里,大师随处可见,资源非常丰富。在这里,所有的老师和教授都非常的友好。在这里,也真正开启了我的音乐路。
之前学音乐,更多的是为了考学,工作。但在音乐学院的这一年,我真正喜欢上了音乐。
我每天坚持练琴,每天好好上课,好好做作业,一有时间,我就会和同学一起去听学校的各种音乐会和讲座,在这里学习的一年,受益匪浅。
毕业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苏老师提琴之家,当时苏老师提琴之家的老师还没有这么多,规模也还没有这么大。
苏老师人很好,她会包容我们的缺点,也会教我们发挥优势。这里的老师也非常友好和热情,我深深被这积极向上的气氛所吸引。
在这里,我真正得到了锻炼和成长。
演奏和教学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一直以为拉的好就可以了,但教学之后才发现,真的是不一样。
刚开始的时候,我先是陪练老师,这个工作一点也不容易。
陪练和上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其实也差不多了,也可能是我太认真,尽管很多谱子我已经忘的一干二净了,但我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盯住他们拉的每一个音符。
一下子这么多学生,而且要每天面对各个老师不同水平的学生,让我每一个周末放学后就没有力气说话了。
教是最好的学,我经常会听各个老师的课,也经常参会加各种各样的培训课程,一边学习教学,一边实践。
慢慢我自己的视谱能力也提高了,慢慢我也教出了获奖学生。
我深深记得,有一个学生刚刚到我这的时候,空弦已经拉了三个月,因为年龄偏小,每天只拉空弦让她对小提琴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但是妈妈不想放弃。
那时她们来了苏老师提琴之家,成了我的学生,我带着她。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是拒绝拉空弦的,我尊重她,上课带着她拉曲子,做音乐类的小游戏,慢慢地,她可以配合我布置的作业开始练琴了,兴趣重新找了回来,在经过一年多的练习后,我带着她在香港国际比赛中获奖,也因为这次的获奖,让她对练琴这件事儿有了信心。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曾经因为考教师资格证喜欢上了儿童心理学,当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我看了许多育儿类的书籍,也看了许多心理学类的书籍,这对我在教学上又有了新的启发。
我认为的老师,应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授予知识和道德,帮助他们遇见更好的自己,也帮助家长消除一些焦虑。
我,就在路上!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遇见合适自己的老师,也感谢信任我的那些家长和喜欢我的那些孩子!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