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在微信群里看到一句话:
向外的节俭人设,可能只是自欺欺人的套路;
向内的高配得感,才是女人越活越好命的顶配人设。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女人:
她们精打细算,购物时优先考虑价格,能省则省;
吃饭时为了节省开支而选择简单的餐食;
社交场合中,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消费;
……
这些女人,不知不觉中给自己立起了 “节俭人设”。然而,这种看似美好的人设,真的对女性有益吗?
一、“节俭人设”,是孩子心里的一颗自卑的种子
“节俭人设”,若要给这个角色找一个对象,那“母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生活中,有不少母亲就深陷 “节俭人设” 的泥沼,兴许家庭条件不差,但总是向孩子哭穷。
“你要懂事,爸妈赚钱不容易,别总是想买这买那。”
“我们家没有那么多钱天天给你买新衣服,能穿就好。”
这些话就像紧箍咒,天天都在孩子耳边响起。
有一次在商场,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去超市,孩子想要一个 5 元钱的小玩具,母亲却瞪大了眼睛斥责: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知道我每天工作有多辛苦吗?赚的钱除了给你上学,只够每个月的生活费,哪有多余的钱给你买那些没用的东西?”
孩子被吓懵了,大气都不敢出。
或许,从那以后,孩子再也不敢轻易提出自己的需求吧。
“哭穷教育”真的好吗?
看似能让孩子变得节俭、懂事,可实际上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自卑的种子。
有人说:“好的母亲,不哭穷,不哭穷,绝对不哭穷。”
是啊,一个身上自带穷气的母亲,是养不出内心富足的孩子的。
孩子会觉得自己家庭贫穷,不敢去高档场所,不敢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甚至在面对一些机会时,也会因为害怕花钱而退缩。
他们的眼界和格局在这种潜移默化中被限制,内心的匮乏感可能伴随一生。
不否认,有的母亲即使自己节俭,也能把子女富养得很好。
但我更确信,当一个母亲立下节俭的人设,把自己活得又糙又廉价时,很大可能上会把贫穷和自卑都遗传给子女。
毕竟,自爱,而后爱人。
二“节俭人设”,是婚姻里的一枚定时炸弹
朋友相亲回来告诉我,对方只有一个条件:
那就是需要她做一个“贤妻良母”。
我听了很是惊讶,这年头怎么还有这样的男人?
“贤妻”这个词, 我甚是讨厌。总觉得天生带着对女人的桎梏。
就像一把刀架在女人脖子上,要求女人在婚姻生活里,操心、忙碌、勤俭持家。
同时,也暗暗要求你的生活重心必须是围绕被称作“丈夫”的这个男人而转。
生活中,太多的女人因为“贤妻”而压抑自己的“欲望”,从而毁掉了自己的幸福。
就拿综艺《再见爱人 4》中的李行亮和他的妻子麦琳来说。
麦琳的家庭物质条件本来就富足,丈夫李行亮也能赚钱,可她却始终坚守着 “节俭人设”。
冰箱,捡朋友不要的;
家具,是房东留下的;
垃圾桶,是装修的油漆桶代替的;
像这样过苦行僧一般的物质生活还不够,她还要主动“虐待”自己:
有护手霜、身体乳,她不用;买了衣服、手机,她偏要退。
她的过度节俭,让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也引发了与丈夫之间的频繁争吵。
丈夫李行亮觉得她不懂得享受生活,不理解自己的用心;她则觉得丈夫不懂得自己的节俭是为了家庭。
长此以往,婚姻关系变得紧张,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甚至面临着严重的感情危机。
明明可以是最幸福的夫妻,却活成了一对相看两生厌的怨侣,实在令人唏嘘。
黄执中有句话说得好:节约是典型的控制型美德。
“控制型美德”无意间会产生两人的矛盾。
就像是家里那个为了省钱不愿意倒掉剩菜剩饭,最后吃进医院,还反过来抱怨你不够关心她爱她。
这样的人每多表演一次节俭人设,另一半肩上的道德枷锁就重一分,心里对婚姻的怨艾也多一分。
时间一长我们就能明白:
妻子节俭的婚姻,不一定靠得住;但妻子过度节俭的婚姻,一定守不住。
三 女人,不要立节俭人设,愿你挣脱人设书写精彩人生
忘记在哪看过一句话:
给自己立节俭人设,就是甘冒成为别人眼中的廉价品的风险。
爱人觉得你廉价,自然不会把你视作珍宝;
朋友认定你不配,自然不会对你倾心以待;
节俭人设的最大痛点,就在于那些无人珍视自己,也觉得自己没资格被爱的瞬间。
它们就像一把把钝刀,一刀一刀剜去我们原本丰盈的、自爱的灵魂。
这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
就像麦琳,她本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却因为坚守 “节俭人设”,让自己活得疲惫不堪。
这种 “节俭人设”,实际上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了女性的自由和快乐。
当下,女性不应再被这种传统的观念所束缚,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展现真实的自我。
为人母,先爱自己,才有能量托举子女自信快乐的未来;
为人妻,直面物欲,才能抚平婚姻里皱巴巴的嫌隙隔阂;
做自己,高配得感,才会在生活的无数个瞬间自爱也被爱。
往后余生,愿你向外不过度节俭,活出自己的精彩。
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