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罗永浩在得到app上,开了一个专栏——《罗永浩的创业课》,上个月二十五号停播了。
原因是老罗低估了专栏写稿和录音的时间,导致他每天都要超负荷工作,以致长期以往对他的公司、他个人都是很大的损伤。
他每天给专栏预留了两三个小时,结果他在写稿和录音上每天要花费四到六个小时。
老罗在新东方教了五年英语,写过两本书,做过不知多少次的演讲,按道理对写稿和录音这两项工作太熟悉了,怎么会失算呢?
你是否也有过低估“任务完成时间”的经历?如果是,恭喜你,你和老罗同病相怜了。
这种现象被称做“规划谬误”。
规划谬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 ,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
令人不解的是 ,人们一方面承认自己有低估的倾向 ,但与此同时又总是相信自己当前所作的估计是准确的 。
在关于人们为何低估任务的预计完成时间的解释中最有意思的一条是:“社会压力说”。
一项研究表明,当人们去匿名预计任务的完成时间的时候,那么他们就不会对规划谬误产生愧疚。
这意味着,通常我们知道自己会对预计时间低估,但是我们不愿向别人承认。
不管原因如何,结果是我们做到时往往迟于我们的预计时间:上班上学迟到,工作作业迟交…
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从《精要主义》这本书得到一个不错的答案是:比预计完成任务时间多留50%。
有的人会觉得比预计时间多留出一半,太奢侈!那我们想想,我们实际完成任务的时间比预留时间超出50%的情况是多么常见。
如果我为写一篇文章预留了四个小时,那我实际就要把预留时间增加到八个小时。
如果到上班地点只需二十分钟,那我就会提前三十五分钟出门。
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缓解担心自己会迟到时感受的压力,(想象一下 ,如果我们时间充裕 ,那么堵车时就大可不必着急心慌 ) ,而且如果发现任务比预想的完成得更快 、更轻松 (不过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很小 ) ,那么这多出来的时间就让人感觉像得了一次奖金一样。
参考资料:《精要主义》书籍